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属于中医的“风温”、“湿温”、“时疫”等范畴。该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疫毒时邪,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脏。小儿由于脾常不足,肺脏娇嫩,所以容易受到损伤。疫毒时邪从口鼻进入,侵犯肺脾,卫表被遏,肺气失宣,会出现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邪毒还会沿经熏蒸口舌,导致口腔疱疹、口痛、拒食、流涎等症状。邪热熏蒸四肢,则会出现疱疹。若毒热内盛,气营两燔,则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症状较重。若邪毒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危急状况。
在中医教科书里,手足口病的辨证分型仅有“邪犯肺脾”和“湿热蒸盛”两个。为了提高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王有鹏教授参照国内防治手足口病最新研究成果及古典文献防治小儿传染病方面的相关记载,对小儿手足口病提出了普通型和重症型等两种新的证型。每一证型又分出若干种证候。
普通证型共分为6种证候。第一种证候是邪犯肺卫,表现为发热轻微或无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或轻微咳嗽、流涕,手足斑疹隐隐或无斑疹,仅见咽部散在疱疹,咽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法为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药以银翘散加减。第二种证候是肺胃热炽,表现为壮热面赤,出大汗,口渴,手、足、口腔及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疹色淡红质润,疱液清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治法为辛寒清气,泄热解毒。方药为白虎汤加减。第三种证候是气营两燔,表现为壮热面赤,心烦躁扰,手、足、口腔及臀部可见大量斑丘疹或疱疹,疹色赤紫,斑疹之间可融合成片,疱疹液混浊色红,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治法为清营,凉血,解毒。方药为化斑汤加减。第四种证候是湿热交阻,表现为低热起伏,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疱液浑浊,可伴有瘙痒,舌质红,苔黄厚腻或薄黄腻,脉滑数。治法为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为甘露消毒丹加减。第五种证候是心脾积热,表现为发热轻微或无发热,以口腔内疱疹为主,溃破后形成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心烦口渴,意欲饮冷,口燥唇干,吐舌弄舌,便干溲赤,舌尖红,苔薄或薄黄,脉数。治法为清心泻脾,降火解毒。方药为导赤散和清热泻脾散加减。第六种证候是肺胃阴伤,表现为疹退热净,咽干口燥,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食少纳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虚数。治法为养阴清肺,和胃降逆。方药为清燥救肺汤和沙参麦冬汤加减。重症手足口病可分为两种证候。一种是邪陷厥阴,表现为高热不退,烦闷燥扰,牙关紧闭,手足抽搐,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治法为清热开窍,熄风解痉。方药为羚角钩藤汤和安宫牛黄丸加减。另一种是心阳虚衰,表现为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舌苔白滑,脉微欲绝。治法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为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为了提高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王有鹏教授建议同步采用中医外治法。中药漱口方可以采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5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若疼痛较重或牙龈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5克,金银花、竹叶、薄荷各3克,煎水含漱。中药外洗方可以采用手足红肿明显者,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若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中药外敷方可以采用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双料喉风散、华素片任选一种,涂擦患处,每日两次。中药“千金散”可以采用金黄散、青黛散、赛金化毒散任选一种,加蒸馏水调匀,以消毒棉签涂敷,如破溃者,以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