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帮版权文章
文章来源www.snsnb.com网站10个月大的乐乐晚上睡觉时总是出汗很多,同时还出现了枕秃。她的奶奶认为乐乐患了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于是让乐乐的妈妈去药店买一些钙制剂给她吃。出于慎重起见,乐乐的妈妈带乐乐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发现乐乐确实患了佝偻病,但并非钙摄入不足,而是缺乏维生素D,进而引起钙吸收障碍所致。医生说,乐乐需要补充的不是钙制剂,而是维生素D。
孩子出生后两周到两岁都需要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部副主任医师朱晓华表示,佝偻病是一种婴幼儿期常见的疾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患儿会出现夜惊、枕秃、多汗、牙齿发育不全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鸡胸、X形腿、O形腿等骨骼畸形。此外,佝偻病还会造成孩子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肺炎、腹泻等疾病,影响生长发育。
预防佝偻病的发生,首先要让孩子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然而,两岁以内的婴幼儿生长发育很快,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很难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因此,《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建议,孩子出生后两周,最晚4周,就要开始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即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一直补到孩子两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在最初3个月应每日补充8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以后减至每日400国际单位即可。
孩子两岁以后,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户外活动增多,饮食日益多样化,一般已不需要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了。夏季,孩子外出活动的机会多了,加之阳光中的紫外线比较强,孩子们很容易就能获得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朱晓华说,夏季,孩子们外出活动的机会多了,加之阳光中的紫外线比较强,孩子们很容易就能获得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
然而,很多人可能觉得夏季阳光中的紫外线太过强烈,而婴幼儿的肌肤又很娇嫩,经常晒太阳很容易引起皮肤问题,甚至会导致中暑。朱晓华指出,所谓晒太阳,并不是把孩子直接放在太阳底下晒,而是要选择在阳光不是特别强烈的上午8点~9点、下午6点~7点,让孩子在树荫下或阴凉处等阳光不能直射到的地方玩耍或休息两个小时,让孩子的头、手、脚以及能露的地方尽量露出,这样,阳光中的紫外线会通过树叶、地面反射或折射到孩子暴露出的皮肤部位,在不损害孩子皮肤、不导致孩子中暑的情况下,促进机体维生素D的合成。
“在夏季,如果家长可以做到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那么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的孩子就可以暂停补充1~3个月,等到了秋季,再开始补。”朱晓华解释说,维生素D并不是补得越多越好。它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并不能通过尿液直接排出体外。一旦摄入过多,容易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中毒。孩子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低热,继而出现腹泻、酸中毒等,严重者可出现肾、血管、心肌、肺、皮肤、角膜等组织钙化,引起肾功能损害等。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夏季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出汗比较多,所以要为宝宝准备一些水。一旦确诊佝偻病,夏季除了晒太阳仍须补充维生素D。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的孩子,夏季可以通过晒太阳来代替补充维生素D,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出现夜惊、多汗、枕秃等佝偻病的症状,家长就要及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倘若医生通过症状并结合骨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骨密度检查等确诊孩子患了佝偻病,这时,即便在夏季,即便孩子外出活动比较多,还是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