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指出,早产儿的各个器官在出生时发育不成熟,尤其是脑部、肺部、肾部和结肠。这些器官的发育不成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智力低下、社交能力差、大脑性麻痹等。此外,早产儿的肠部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肠部破裂,进而影响宝宝的身体。肺部容易感染与肺部相关的疾病,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此外,早产儿的眼睛容易出现白内障。皮肤可能出现红肿和溃疡。
医生指出,早产儿的器官发育情况取决于出生日期。如果早产儿在出生前26周就出生,他就有较高的出现上述问题的机会。而在28周至33周之间出生的早产儿,出现上述问题的机会则相对较少。如果早产儿在34周后或以后出生,问题将更少,因为他的身体发育已接近足月儿宝宝的成熟度。
为了帮助早产儿“追上”足月儿,家长在0至1岁之间必须加强营养,积极防病,并细心护理。首先,保持室温在24℃至26℃,湿度在55%至65%,室内放一个可蒸发的水盆,保持空气清新。衣被要求软、暖、轻,在小包被外两侧放热水袋,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移动。每4至6小时测体温一次,保持体温恒定在36℃至37℃。当早产儿出现青紫或奶后呼吸困难时,应给予吸氧。早产儿的体位取平卧位,不用枕头。
其次,各种维生素的补充至关重要。由于早产儿生长快,储备不足,维生素A、B、C、E、K、钙、镁、锌、铜、铁等也都应分别在生后一周至两周开始补充。最好有母乳,初乳中各种人体必需的元素,蛋白质、脂肪酸、抗体的含量都高,正好适合快速生长的早产儿所需。如母乳不足,则可采用早产儿乳粉。
第三,预防感染至关重要。早产儿室避免或不让闲杂人员入内。接触早产儿前任何人(母亲和医护人员)须洗净手。接触孩子时,大人的手应是暖和的,不要随意亲吻、触摸。早产儿的用品要消毒、要干净,桌面床面保持整洁。母亲或陪人感冒要戴口罩,如腹泻则务必勤洗手,或调换人员进行护理。
此外,如果能力许可,父母在早产儿一岁以内时,最好能每个月到医院儿科保健门诊去检查一次,两岁以后可以两到三个月去检查一次,以得到儿科医生的指导。
文章来自www.snsnb.com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