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1:口味改变。婴儿出生后即以母乳为食,因此他们对食物的口味只有奶作为唯一印象。当出生四个月后,需要逐渐添加辅食,那些“非主流”的食物就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是孩子天生对新食物的抗拒反应,因为新食物的口感、味道和质地都与流质奶有极大差异,所以孩子会坚决“抵制”。
解决办法:每次开始添加新的食物时,应在一开始就反复提供这种食物,少则三四次,多则十余次,以使孩子逐渐习惯这种食物。每次在孩子饥饿时,都可以尝试喂食新的食物,这样就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同时,孩子也会在饥饿的状态下,觉得新食物的口味不错。当再喂食这种食物时,孩子就能乐于接受了。要注意从少量开始,尽可能选择在孩子心情愉快的时候喂食,在孩子完全接受后。切忌一种不行,马上换另一种,或同时给孩子喂几种新的辅食。
原因2:难度改变。食物体积较大或食物纤维较粗时,需要靠舌-唇-颊部肌肉群体作较大幅度的协调运动。口腔运动不协调的孩子就会拒绝进食固体和半固体食物。
解决办法:将“进食”的程序拆分成小的、可学习的步骤,从细腻、稀薄的半固体逐步过度到稠厚的固体,从喂一小口到满满的一匙,孩子就能够逐步尝试不同硬度、韧度的食物。另外,孩子也在每天进食中锻炼了口腔运动的协调性。
原因3:硬度改变。有些孩子会产生一种过高的哽噎反射,常发生于进食固体食物时。因为孩子的口腔已经习惯于奶类等液体食物的轻柔刺激,开始以固体或半固体辅食喂养时,对食物的硬度和大小不适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解决办法:在添加辅食前,有意识地经常用按摩牙刷对孩子进行口腔按摩,每天二三次。顺序依次为唇→牙龈→面颊部→上腭→舌前部→舌中部,让孩子的口腔“脱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孩子再接触固体食物时,就不会“过敏”了。注意按摩时不要到达口腔深部,否则会引起恶心。强化这种反射,对喂养不利。
原因4:不恰当的强化。如果家长对于孩子进食时表现出过分的关注和焦虑,一些不恰当态度和语言都可能强化孩子拒食的意识。有些孩子甚至利用恶心、吐食来操纵家长。
解决办法:坦然面对孩子进食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和拒食,不必过分惊慌或百般呵护,而是平静地为孩子擦去眼泪,抹去呕吐物,轻轻抚拍,并用轻松、亲切的口吻鼓励孩子继续进食,大可不必停止喂食或改变孩子喜欢吃的液体食物。
总的来说,给孩子添加“新品种”,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家长的信心、爱心和耐心,是帮助孩子尽快度过这一艰难时期的前提。
文章来源生育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