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小儿的体温持续在37.5℃-38℃之间长达两周以上,那么就可以认为是长期低烧。这种长期低热的状态,如果发生在儿童身上,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机体调节功能,并导致消化液的减少,消化酶的活力降低,吸收功能下降,从而造成负氮平衡,自身的蛋白质分解增多。这种情况下,儿童可能会出现虚弱、消瘦,免疫功能低下等不良状况。因此,一旦发现儿童有长期低热的情况,家长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进行治疗。"
"长期低热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伤食低热、病后低热、感染性低热和暑热症。伤食低热主要是由于儿童饮食过量或乳食过量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和积滞不化,常常表现为低热不退、厌食、呕吐等症状。病后低热则是由于儿童在患麻疹、白喉、百日咳、菌痢、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后,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低热不退。感染性低热则是由慢性感染引起的长期低热,比如最常见的肺结核,还有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最后,暑热症则是由于在炎热夏季,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差而出现的低热,通常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等症状。一般来说,随着气温的下降,低热可以逐渐消退。"
"在中医治疗上,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症状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对于阴虚内热型的低热儿童,我们可以选择沙参麦冬粥作为食疗方,其中沙参、麦冬各15克,加水煎汤,去楂取汁加入粳米50克,煮粥食用。对于气血两虚型的低热儿童,我们可以选择黄芪首乌粥作为食疗方,其中黄芪、首乌各15克,加水煎汁,取汁去渣,加入粳米50克,煮粥食用。"
"对于家长来说,在带儿童就诊前,应详细记录儿童的体温,一般每4-6小时记录一次体温,最好在早、中午起床前及睡觉时各测一次,并持续记录1周以上。此外,家长还应观察儿童低热外伴随的其他症状,如食欲改变,有无乏力、盗汗、面部潮红、手足心热、咳嗽、尿频、尿痛、关节疼痛、便秘、神萎等等。要督促低热患儿多注意休息,为其营造安静的环境,保持空气流通。低热患儿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饮食以营养较高的蛋白质、维生素食物为主,不吃油腻食品。根据儿童的不同低热类型,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调理方案,比如,对于伤食低热,我们可以用调理脾胃、消食除滞法,常用中药有胡黄连、山楂、槟榔、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白术、山药等。对于暑热症,我们可以用清热养阴消暑法,常用中药有水牛角、芦根、藿香、玄参、地骨皮等。对于病后低热,我们可以用调气补虚、养阴退热法,常用中药有太子参、白术、黄芪、葛根、黄芩、知母等。"
本文由snsnb.com提供
生育帮版权文章 文章来自www.snsnb.com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