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引发龋齿的细菌类型众多,其中主要的是变形链球菌。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这种细菌与唾液中的黏蛋白和食物残渣混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粘附物,这种粘合物被称为牙斑菌。牙斑菌与牙面紧密结合得过紧,只有通过认真刷牙和漱口才能将其脱落,但在6小时以内它又会再次粘附在牙齿上。牙斑菌中的许多细菌会使食物残渣或糖发酵产生酸,导致牙斑菌下方的牙釉质表面脱矿溶解,形成龋洞。新生儿口腔内原本是没有变形链球菌的。如果父母和看护人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是细菌的携带者,尤其是造成龋齿的变形链球菌的携带者,在给孩子喂食之前,先把勺子放到自己口中尝一尝,或者与孩子共用一个餐具,或者把孩子的手放到自己的口中逗弄、或者嘴对嘴亲吻孩子,通过唾液将口腔中的微生物菌种,包括变形链球菌,传播到孩子的口腔中。变形链球菌在孩子的口腔内繁殖得越快,孩子未来患龋齿的风险就越大。
饮食:在龋齿的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关键营养来源。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如单糖:葡萄糖、葡萄糖浆、半乳糖;双糖:白糖、乳清蛋白、麦芽糖;含糖量高的谷物。无论是单糖、双糖还是谷物,在身体内最终都会转换为葡萄糖浆供身体消化吸收,葡萄糖浆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糖分主要提供婴儿所需能量,推动其生长发育。此外,糖分也为牙斑菌中的细菌提供了活动能量。通过细菌的作用,糖酵解途径产生有机物,使牙齿处于酸碱环境,导致牙釉质脱矿破坏,形成龋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立即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就能切断细菌的能源。
牙齿结构和时间:牙胚从试管胚胎2个月开始产生,每个牙齿的生长需要经历成长期、钙化期和成熟期。儿童乳牙在胎儿期就已经产生、生长和钙化。在牙齿生长期间,营养决定了牙齿的化学结构。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提高营养,优良的牙齿抗龋性会增强。如果孕妇饮食中缺乏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牙齿的抗龋性就会降低,容易产生龋齿。此外,牙齿的形状、结构和位置与龋齿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婴儿期是孩子乳牙和新牙硬组织的产生和钙化阶段,这时孩子如果出现全身或部分健康问题,会影响牙齿的生长发育,出现牙齿发育缺陷,尤其是钙化不足的牙齿,牙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调节,龋性较低,容易产生龋齿。此外,排列拥挤的牙齿以及牙齿虽然生长发育正常,但是乳牙列的生理间隙随着年纪的增加会增大,容易使食物残渣停留,不易清理,从而容易引起龋齿。患有结核病、佝偻病或在牙齿发育阶段患过严重的高烧病的孩子,患龋率通常较高。
生育帮版权文章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