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滔滔最近行为反常,表现为莫名其妙发脾气、烦躁、故意弄坏东西,有时又忧心忡忡、惊恐不安,晚上还经常磨牙。幼儿园老师也反映,滔滔经常为小事打其他小朋友,有时还用嘴咬。爷爷奶奶为此感到困惑,不知道滔滔为何如此“闹心”。
起初,爷爷奶奶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认为滔滔只是碰到了一些烦心事。然而,三个多月过去了,滔滔还是经常发脾气,胃口也不好,体重也没有增加多少。爷爷奶奶感到慌张,赶紧带他去医院。医生经过仔细询问和检查后发现,排除了其他疾病后,滔滔的情绪不安,容易激惹,可能与维生素B不足以及吃过多甜食有关。
儿童情绪不稳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疾病、营养不平衡、偏食、营养素不足或缺乏等。与情绪有关的维生素主要有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6、B12等,矿物质铁、锌缺乏也会引起性格改变。
维生素B1是体内糖产生能量的重要辅酶成分,如果维生素B1不足,不能及时将糖转换成能量,进而可引起胰岛素分泌持续增加,促使副肾素分泌过剩,导致烦躁、发怒和情绪不稳定。进食甜食过多的孩子脾气不好,原因之一在于甜食增加了机体对维生素B1的需要,引起维生素B1不足,出现食欲差、消化不良、淡漠、忧郁、急躁等表现。如果严重缺乏维生素B1,还可引起神经炎并累及心脏。
维生素B6主要参与氨基酸、糖原和脂肪的代谢,与儿童的成长密不可分。维生素B6摄入不足时,幼儿可出现头痛、脾气急躁、困倦、易激惹、烦躁、惊厥,甚至出现精神抑郁。临床上,维生素B6片剂常当做“神经营养和安定剂”使用。
维生素B12缺乏除了引起恶性贫血外,还可引起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神经精神方面的改变。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常吃肉类,适量吃些动物内脏,就不容易缺乏了。由于植物性食物中几乎不含维生素B12,素食者以及不吃肉类的儿童极易缺乏维生素B12。
微量元素缺乏也会引起性格改变。例如,缺铁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激动好哭或精神委靡,困倦无力。我国贫血患病率为15.2%,其中小于两岁的儿童缺铁性贫血为24.2%,改善我国儿童铁营养状况迫在眉睫。动物性食物的铁是血素铁,吸收率较高,如肝脏中铁的吸收率为22%。因此,瘦肉、动物内脏和血是铁的最好来源。新鲜蔬果中丰富的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要注意儿童膳食的合理搭配。家庭烹调时可选择使用瓶身标有“铁强化”标志的酱油。
锌是儿童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锌在儿童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农村,有的地区高达60%以上。缺锌的孩子多动,精神不集中,爱走神,背书记不住,对讲课内容不理解,因而有人把锌誉为“智慧元素”。缺锌还有其他许多表现,如头发枯黄、稀疏,体质差,稍微运动就出汗,晚上睡觉盗汗。严重者有异食癖,即喜欢咬指甲、咬衣物、吃纸屑等。锌在动物性食品中含量丰富,且易吸收。贝壳类海产品、肉类、动物内脏是锌的极好来源,干酪、虾、燕麦、花生酱也是锌的良好来源。
影响孩子情绪的往往不是某一两种营养素,很可能是多种营养素的联合作用。因此,当儿童出现情绪、心理和行为问题时,首先要咨询专科医生,以查清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改善膳食营养质量,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生育帮版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