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参保人员反映,在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时,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的价格竟比现金支付更高,引发"医保买药反被涨价"的质疑。
让参保人员颇为不满:“同一款药,刷医保卡就贵几十元,个人账户里的钱也是自己的钱,这样定价太不合理!”
业内人士透露,这种"价格双标"现象与医保结算机制有关。参保人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时,资金需先经医保经办机构审核,再由医保部门与药店结算,周期通常长达1至3个月。此外,药店还需承担约2%~3%的结算手续费。部分药店为缓解资金垫付压力,选择将成本转嫁至药价,导致医保支付价格高于现金价。
针对这一痛点,国家医保局今年1月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明确要求2025年全国80%统筹地区实现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2026年全面覆盖。通过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缩短结算周期,降低药店资金压力,从源头减少药价"双轨制"现象。
专家指出,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本质是参保人"看病钱",药店借结算机制抬高价格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随着即时结算改革推进,监管部门需同步加强价格监测,防止成本转嫁行为。消费者若发现价格差异,可向医保部门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