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早教”,绝非简单的学习知识、培养才艺,这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让宝宝在自然的环境中、从生活里学习,引导宝宝去做这个年龄阶段应该会做、能做的事情,促进他在身体、智力以及心理方面的生长发育,才是早教应该起到的作用。此外早教的意义还在于抓住宝宝成长的关键期,通过外界的剌激和引导,充分挖掘他的潜能,包括幅度较大的运动、精细动作、视觉跟踪、内耳平衡节奏、语言、接受指令能力等的训练,从而使宝宝的反射能力、空间感、身体协调能力及智商等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并有所提高,从而避免未来生活中不必要的学习障碍,同时也为培养社交能力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关于宝宝早教的“要”
1、要充分肯定宝宝的长处
古语云:“数子十过,不知奖子一长。”父母跟宝宝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宝宝的长处,对宝宝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宝宝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宝宝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数落宝宝的过失,责怪宝宝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宝宝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2、所讲的道理要合理
父母跟宝宝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宝宝,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宝宝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宝宝是办不到的。如生活中有的爸爸妈妈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宝宝大讲吃零食的坏处,这样的话,宝宝是不会听从的。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
3、要给宝宝申辩的机会
父母跟宝宝说理时,宝宝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这时应给予宝宝申辩的机会,父母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宝宝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宝宝申辩的机会,宝宝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4、要了解宝宝的情绪状况
宝宝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父母跟宝宝讲理时,要充分了解宝宝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如果在宝宝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5、要将早期教育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
教育必须渗透到宝宝的整个生活中,与生活共存。年龄越小,教育与生活越不能分开。在每一项生活照料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成分,如在吃、睡、拉、撒中发展独立性,养成卫生习惯和积极勤快的生活态度。在外出散步时,泥土上的蚂蚁、树上的小鸟、风中飘动的树叶、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和行人,都可以成为宝宝观察的对象,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是大量的,宝宝能够为一个目的去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要求宝宝收拾好玩具才出去玩,那宝宝就会为了达到玩的目的而学习收拾玩具,练习条理性和做事的能力;如果父母坚持做好一件事后再给宝宝讲故事,可以练习宝宝为了达到听故事的目的而学会等待。生活中随时都有这类可利用的教育因素,可以说处处是教材,随时可以教育。父母应该时时做个有心人,把教育因素融入宝宝的生活之中。
6、要将早期教育融入游戏去
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而不重结果,把活动过程作为活动对象的活动,具有愉悦性、开放性、多变性、自主性、无功利性等特点,很符合宝宝活动的需要。大大小小的宝宝都会热衷于游戏,追求过程的快乐。年龄越小,行为的目的意识越差,越是会被过程所吸引。游戏的过程能使宝宝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有游戏陪伴的童年是幸福的,他们有机会在自由宽松的氛围里吸收环境中的有益成分,为后期的发展积聚力量。同时他们也在游戏中学会自我取乐,获得愉快的心情。为此,父母应当珍惜宝宝的童年,创造条件让宝宝在游戏中成长。为宝宝创造游戏情境,鼓励宝宝参加或欣赏宝宝的游戏。正如福禄贝尔所说:“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是一切教育的开端”。
7、要顺应宝宝的天性
宝宝的成长教育应顺其自然。而爱玩正是宝宝的天性。“玩”不仅是宝宝获取知识经验的良好途径,也是宝宝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想象力、创造性得到激发,并逐渐形成乐观、热情的品格和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认识不到“玩”对宝宝成长的意义,武断地认为“玩”就是不务正业,似乎只有整天识字、背书、读外语、做算术才是“正经事儿”。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更是费尽心机地给宝宝“开小灶”,宝宝们被驱赶着像一群小羊不停地“吃草”。事实上,又有多少宝宝能接纳、能消化?所以,父母对宝宝的成长应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
8、要重视对宝宝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科学的复杂的心理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如情感、意志、行为等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促进及认识过程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和强化作用。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以上诸因素结合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宝宝潜力的发展。超常宝宝智能和特殊能力的发展,除了他们可能具有的较好的素质条件外,主要是后天的努力。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个性特点:好学好问、富于自信、意志坚强,干一件事总能排除多种困扰,坚持到底。这些都是非智力困素作用的结果。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培养宝宝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好的个性品质可以使人终生受益,所以要把宝宝表现出来的某些优良品质作为契机来努力进行培养,以促进宝宝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父母要把握住宝宝心理发展的“最佳期”这一良好契机,不失时机地抢在春天里播种。
9、要丰富宝宝的体验
在安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丰富宝宝的体验。宝宝的学习是建立在游戏与体验的过程中的。早教不是为了把一个宝宝教育成为超级天才,而是通过感官和亲身体验,挖掘出宝宝身上的各种潜能,使他拥有更多的经验。在丰富宝宝体验的时候要注意重复性、一致性、适龄性。例如,在早教机构上完早教课回家后,要重复课上的内容,让宝宝重复了解,且每次的行为或标准要保持一致,并且早教的内容要针对宝宝的年龄为宜。
10、要尽量让宝宝的感官多吸收,鼓励宝宝表达
多感官的吸收比起生硬枯燥的平面接触更能让宝宝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例如,看一本旅游的书和实际去旅游,当然是后者来得生动有趣得多。同时,要多鼓励宝宝表达,即使他的表达是不正确的,也不能责备他。举个例子:当你叫宝宝拿皮球时,他拿来了篮球,此时,你不能告诉他“宝宝你拿错了”,而是应该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宝宝你真厉害,拿了篮球过来,现在去拿皮球过来”。当他又拿了篮球时,你还是应该鼓励他,“宝宝拿了两次篮球过来,真厉害”。
11、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宝宝,尊重宝宝的个性
在面临选择时,不要擅自帮宝宝做决定,要让他自己选择,只要是在安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鼓励和认同宝宝的决定。不要命令宝宝,而是给他选择。
关于宝宝早教的“不要”
1、不要着急,不要比较
宝宝在不同的阶段上,会发展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如果对他的要求超出了这一实际水准,难免有些强人所难。尤其是尚小的宝宝,有时候差几个月,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就会有很大差别,了解了这一点,爸爸妈妈就不要太着急了。此外,还要避免与其他宝宝做无谓的比较;隔壁邻居家的宝宝早就会拍球了,谁谁家的宝宝早就会说英语了。。。。。。其实这是没有意义的,每个宝宝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有可能在这些方面比别的宝宝稍慢一点,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却稍快一点,都是正常的,要求宝宝样样事情不能落后于别人、都要跟别人一样或者比别人好,那可太想当然了。最后话说回来,即便宝宝一直都学不会拍球又有什么问题呢?据说列宁一辈子都没有学会发大舌音俄语中最难学的一个发音、,这也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宝宝的能力发展能够全面当然很好,可是要求他百分之一百“全面”,那也同样是不切实际的。
2、不要低估对宝宝的爱心,不要打宝宝
传统的中华民族表达感情是比较含蓄的。因此要冲破传统的表达方法,把爱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宝宝直接地感受到,将宝宝包围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是建立亲惰的有效方法。还有不要打宝宝,宝宝是一定会犯错误的,但要记住,他并不是故意的。宝宝在2岁的时候就会撒谎,若是打他,只会对他产生更大的压力,继而继续撒谎。正确的做法是告诉他什么是对的,而不是责备他、甚至打他。
3、不要“拔苗助长”
有很多父母对早教有着不符合实际的期望值。有些父母觉得,应该及早为宝宝做好上学的准备,让一个4岁的宝宝提前掌握小学的知识内容。这样“拔苗助长”,其实是父母在宝宝的早期教育中急过了头,忽略了学习的基础。学会思考,才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早教一方面要适应宝宝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宝宝掌握思维方法。
4、不要因攀比挫伤宝宝的积极性
有时候,也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就喜欢对宝说:“你看,那个谁家的宝宝怎么学得那么好啊,你怎么什么都不会?”这样的攀比会让宝宝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受挫感,开始消极面对学习。其实,宝宝小时候,学英语的兴趣很容易培养,越长大反而越提不起劲头学了。这个时候,父母应该采取鼓励的策略,关注宝宝个人的进步,而不是老拿其他宝宝的长处做比较。宝宝教育只能在宝宝毫无对抗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促使他们自愿地得到发展。
5、不要死记硬背
父母在对宝宝的学习辅导或者监督时,目标不应该放在毫无意义的知识罗列上。在宝宝阶段,宝宝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丰富感性知识。知识只有成为智力活动的推动力才具有价值。
6、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在应试教育中,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只有答出标准答案,才算满分。但是现实生活并没有这样的答案。社会是变化的,宝宝的未来是要自己创造的。所以父母要在宝宝的婴幼儿阶段培养创造性。在优秀的早教引导人,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引导宝宝思考,发现并鼓励他们的新想法,在创造性方法的运用中提高宝宝的创造能力。
7、不要总是单独生活
追求宝宝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当前世界婴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婴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宝宝老是自己玩,或者总缠着父母,其个性上会得不到平衡的发展。让宝宝融入团体中,在集体中与他人交流和玩耍,就是一种互相作用,彼此促进的成长发展。婴幼儿教育基础打得牢固,性格才能均衡发展。
8、不要忽视自己再宝宝早教中的角色
许多父母虽然接受了早教的理念,但实际上并没有尊崇早教的理念。例如,一些父母只管每次带宝宝去上课,一周一两次,陪着上课就算完成了“早教”任务,就期待宝宝能真的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但实际上,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是早教学校的问题,而是父母忽略了早教学校和家庭早教的衔接关系。
宝宝在早教学校学习的内容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给予必要的重复和强化,这是由宝宝的认知特点决定。早教学校的教学理念也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给予贯彻,以统一的标准让宝宝接受持续的教育,而非学校一套,回家就变成另一套,这样的双轨早教成效可想而知。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去爱宝宝,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宝宝,即使上早教课,也是把早教推给学校,自己却缺乏与宝宝进行互动。其实对于婴幼儿来说,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这需要父母和早教学校同步去做。
9、不要回避对宝宝的性教育
生育帮版权文章
视“性”有如洪水猛兽,不让宝宝接受性教育,这是中国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而实际上,性教育是宝宝的必修课,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当宝宝长大一些,许多父母会发现很多跟宝宝有关的性信息就来了,这个问题会让父母感到特别困惑,因为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如宝宝常问的一个问题:“妈妈,我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生的我啊?”妈妈就会很难回答。甚至宝宝还会问更复杂的问题,父母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们中国的父母大部分都没有受过正规性教育,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但是又不得不面对。所以,对宝宝进行适当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