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生育帮
自从接触阅读,进入这个领域,发现身边的家长都非常重视阅读。更可喜的是,亲子阅读也越来越被重视。但同时也面临不同的阅读问题,层出不穷。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二年级,识字量大了,可以自己阅读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让他去读吧。这样也能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却不知从何下手,自己也贸然指导不了孩子,也不清楚应该怎么做,但心里却很着急,为什么每天也看着在读书,但是结果却无法显现?
阅读是孩子自己去书里看到的,并不是别人教出来。只要孩子能做完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和主观题,这就是阅读的本意。
其实,亲子阅读是建立阅读的根基,在孩子幼年时用语言“浇灌”他,让他理解文字的意思和故事的内涵。从小为孩子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同样,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跬步。每天的30分钟,每周的120分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去联系实际生活,构建图像,学会发问,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与读者和作者建立思想的关联。
阅读启示
在我们家幼儿阶段,当时绘本阅读意识比较弱,能接触到的绘本和图画书也很少;但是,我喜欢一起读书,一起看图,一起随意说故事,你一句,我一句,就是这样毫无概念地完成了亲子阅读工作。
后来,有一次,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我,你们家的识字量很大,好多字都认识。当时,我愣了一下,想着也没有特意去教她识字,可能是亲子阅读这个行为,促进孩子对文字的捕捉性。
在这个时候,我还继续坚持每周的亲子阅读,并不因为她能识字了,就可以独立让她阅读。而是积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有时并不能每一本书做到亲力亲为,但亲子阅读的热情还是高涨不变,在每一次阅读时光里,我会托着腮帮,看着鲜艳生动的图片,提出自己的疑问,互相分享自己的想法。
但阅读能力和识字量关系不大。
有很多孩子,打开一本书,每个字都能认识,也能读出来,但是对文章的内容无法真正理解。他们只是机械地解码文字,对于字词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所以会导致遇到一个句段,一篇文字,往往无法知道它的意思,更无法去提取关键字,从而整个题目无法看懂,无从下手。
那么如何能提升阅读力?
在今天分享第一个技能:构建感官图像
有的小朋友,读完一本书,脑海中的屏幕瞬间变成一片空白,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有的小朋友,却这样描述:看到这个故事,好像我就在这本书里,我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的特性,但书里面的人物却看不到我。
比如,最近读得一本《大象巴巴》这本书,大象来到了一个新的城市,
书中这样描述的:眼前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看到文中的图片: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金鸡鼎立的教堂,绿树成荫的广场,奔走的小汽车,还有两位行走的“好”先生。
结合图片,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新奇”的真正意义。大象离开它原本生活的森林,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如果是纯文字,他们要借助什么方式来理解呢?
倘若只是单纯地识读文字,他们在读得时候,无法去构建出画面,对“新奇”的世界,没有感应到。也无法把大象来到人类世界所发生的故事场景,情节以及结识的人物,置换成自己的感官图像,真正融合到这个故事里面。当没有画面,或者画面停顿时,孩子的阅读也会没了乐趣,如果这个时候,一味不求甚解让孩子读下去,只会让孩子就些“放下”书本。
但如果他们透过图片,结合文字,构建了感官图像,那么整个故事里,大象巴巴每来到一个地方,认识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能像放电影般的浮现在头脑里,相信,读完这本书后,印象将会特别深刻,而且一但孩子感到乐趣的时候,也会积极愿意分享出来。因为他已经编剧好了一个故事。
这便是有“有感观图像”和没有“感观图像”的区别。
那么如何去帮助孩子构建感官图像呢?
1、读给孩子听
要用仪式感开启“给孩子读书”,告诉孩子,今天我们一起去读一本书《大象巴巴》。
巴巴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一家大商店。
踏入电梯的时候,他感觉有趣极了,这个奇奇怪怪的箱子居然可以上上下下。
这个时候,我们加一些语气词,尽量渲染一下气氛,来体现“有趣”和“”奇奇怪怪“,读到这些词语时候,脑海里所呈现出的画面,能让亲子阅读,变得妙趣横生。
读书给孩子听,帮助孩子建立画面感,让他们在原有的画面里,去想象更多的场景,让书本立体化。
2、与孩子分享
当孩子能够自主阅读的时候,不要放弃亲子阅读,一定要继续保持这个习惯。你可以每周制定一次亲子分享时光,让阅读融入到家庭里。
有一次,我在读《夏日庭院》的时候,我为了让女儿能读上这本书,就开始自己的演讲:你听到这个名字,会想到是个什么故事?
“主人公肯定是孩子,而且还有几个”女儿大敢的猜测
“哇哦,你怎么一猜就能猜到,太厉害啊”语气加重声调
那你看到这个封面,有没有一 种“夏日风情”的感受?“有的,而且我觉得在这个院子里,有快乐的童年时光。”
我也特别喜欢这个色系,夏日里那抹绿,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忧郁的气丝,那幢古老房子的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向女儿描述了我看到这本书时,脑海中形成的感官图像,通过分享与互动,让孩子认识到,所阅读的文字是有一种魔力,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段影像。
3、把书读活
让孩子把读到的东西表演出来,让阅读“立体化”。不必让每个情节都演得很细致,但可以试着让孩子用角色扮演进入每本书中。
记得,每次阅读主题课上,《你演我猜》这个节目,特别深受孩子喜欢。有些孩子摆弄不同的姿势,发出千奇百怪的声音,以场景来渲染故事情节,仿佛那一瞬间,我们就在故事里,我们就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动物》。他们把书本里看到的动物特性,场景特点,以及行为举动,都能演绎出来。
这份快乐,便是阅读所给予的。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在阅读中,让孩子多去分享,多去表达,用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把书读活。让内心世界里的画面越来越丰富,去真正了解到书本里面的人物特性和主旨精神。
写在最后
那到底什么是感官图像?
《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告诉你:当你朗诵一首诗、阅读一本小说或浏览一则故事时,脑海中应该会出现与之相应的画面,某些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以及情感也会随之产生。
那种画面感,每个人呈现出来的都不一样。具体是什么画面,会根据自身的感受和生活经历,以及对文本情感的感触。
如果说一本书是什么、有什么、能给出什么或展示什么,那也只能由读者去听、去看、去闻,去把那些甚至书中没有的东西找出来。所以,书需要读者。——加里. 保尔森
“世界没变,变的是我们”
“精神没变,变得是文字”
生殖医学中心
文章来自www.snsnb.com网站生育帮版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