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这次期中考试后,妈妈社群里炸开了锅:“我们家,这次败在了语文上面”“ 这次语文题目太新颖了”“现在语文,怎么都变成了表述题和小作文题啊?““最后一题,还是图表的形式”“很多孩子们,都被吓蒙了”一切都尽在语境里......回想起,女儿第一天考完后,回来对我说的一句话:“妈妈,语文好难啊,我肯定考砸了。”想着女儿对语文的“畏难”情绪,我也苦恼,想着如何去帮助女儿突破语文这个“畏难”关口。后来,我看了一下试卷,像名著考核,不再是考核,人物特性,文章的精神……“每一个问题都是在与作者对话”每一段文章,都是剖析作者写下那段文字的心境层次感。首先需要梳理文 中的内容,再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经验,用文字组织能力概括出来。
这个难题,让我自然联想到“阅读”问题。
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如同“阅读”的困扰,有三种困扰最为集中:
第一种:很喜欢听书,听阅读课,回家不主动拿起书阅读?(阅读习惯)
第二种:读了一年了,没有看到什么效果。作文照样写不出来?阅读题依旧错得比较多?(阅读价值)
第三种:已经有了阅读习惯,也喜欢读书,但总感觉孩子还是只限于书本里面的故事?(阅读深度)
三种不同的困扰问题,体现三种不同的阅读状态,这是真实存在的,面临这些困扰,我们又该如何破解呢?
最核心的症结是:对阅读,是直接把阅读与学科学习分数挂勾,没有把阅读与思考知识联结在一起,没有把阅读与兴趣爱好关联起来。只是用阅读去构建“学习”这个大框架。
当拿起一本新书,我们不了解它的时候,去阅读它,就是完成一个“读”的过程,就好比一场探险,我连路线都不清楚,直接去闯关,虽然收获到很多宝贝,但却没有掌握探险的技能。
所以,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一种思维过程,需要先进入,再深入,最后说分享和呈现。
第一种情况:阅读兴趣和习惯
针对这种情况:
需要帮助孩子,慢慢激活阅读兴趣,但这个需要“时间”来验证。
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每一种喜欢,都有属于它独属的理由。
就如:听课,听书,这也是一个进入书本的方式。因为听也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就如同我们学校的教科书,都会有老师授课这个环节。特别是前期没有阅读经历的孩子,用“听”来开启这扇大门,会迎来“美丽”的风景。
或许,四季流转,起初的风景会在一处,但经岁月沉淀,便是满眼都是美景。
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书本,用“听”的方式是最好启动另一个领域。我之前,也是不太喜欢工具和技能方面的书本,因为专业词条比较多,但是我又想去了解那个领域的知识,那么我就选择了“听”书的平台。
记得,第一次接触《脑与阅读》这本书,一打开,满屏都是有关于“脑”部的学科术语,一下子把我给吓退了几步。
后来,就去平台上找了一个“听”的课件,听下来,整个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讲书人用另一种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对书本的轮廓和脉胳,大部分也都能掌握。再加上当时做的笔记,后期消化起来,就比较容易。
所以,我们要看到孩子,在阅读道路上每一个“断点”,要去关注,阅读的过程,而不是用结果连接自我的设定,去看待阅读这件事情。
如果孩子听完课后, 没有及时拿起书本来读,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要接受,但是在接受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去激励。比如,可以用分享和交流的方式,让他讲一讲听到的故事,哪一个让他最感兴趣。
这个时候的“说”,如同“阅”的过程,因为他真正内化到了老师所讲内容。那么后期,拿起书本的行为,定会在某一个节点。
听一节阅读课,一定不是单单听觉感受。因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知识链接,拓展想象,这些都是在“听课”这个环节里完成的。所以说,要注重孩子“听”的这个环节。
而拿起书,主动阅读这个行为,需要“多元素”去支撑。好的习惯,家长的陪伴,读书的环境等等,在这个信息大时代里,要让每一个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拿起书本,是整个国家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作为父母,一定要给足孩子时间,要有等待开花的“心旅”过程。
第二个情况:阅读价值
针对这种情况
说到“价值“这二个字眼,很难用一个标准答案去诠释它,去定义它。
而阅读价值也一样。
所以,当很多家长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很难正面回应他们。
因为,阅读的价值呈现,不在一个“点”上,而是在“面”上。
如同,多文本阅读视角,需要在同一个“主题”下,多种信息、多种形象、多种观点、多种表达、多种情境、多种情感……这些呈现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对待阅读的价值,一定是去关注每一个阅读的过程。每一次分享,每一次奇思妙思,每一次图书笔记,每一个好词好句,每一种精神的感受,每一个品质的感悟,每一个国家的特色,每一场战争的缘由,每一个时代的变迁,每一个作者的创作背景......
这些都是价值的呈现。
当我们讲到《秦始皇》的时候,有的同学崇拜它,有的同学说他残暴;当我们讲到二战的时候,有的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德国人就是不喜欢犹太人?当我们讲到《自然科普》时,很多同学开始探索,开始描绘,说下次去大自然,要学会观察,人间草木,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
当我们讲到《第七条猎狗》,《谁杀死了河马亨利》的时候,我们深深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感动了。当我们讲到《童话与寓言》故事时,正义与邪恶,公主与王子,美好与现实,这些都知识都能丰盈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现在的孩子,缺少内心的东西。因为时代的原因,他们无法去经历,也无法真正能认知到。如果用书本去搭建这个世界与内心世界的桥梁,这才是真正价值的延伸。
所以,对于阅读的价值。我们一定要“放眼望去”,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点”上。
第三个情况:阅读深度
针对这种情况
这个问题,也是现在困扰我的问题。
上周,我与女儿班主任沟通学习的情况,她对我说的一句话:“妹妹,应该语文没有多大问题,她从小书读得比较多。”
但我立即回应了老师:“她阅读没有深度,没有层次,没有多元次思考”。
而这些,正是高年级孩子阅读需要具备的。
通过探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把阅读与知识考核放在一起,就需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摸索,自己找到结论,而这个思考摸索的过程。需要孩子建立在孩子的底层逻辑上。
“探究式”方法,不是“先学习再阅读”,而是“先阅读再学习”。
很多家长,都是孩子语文阅读题失分比较多,然后想着要多读书,一时的情绪带动一个想法;作文写不出来,着急赶快去报个应试作文班。想着能快速写出好作文。都是通过学习成果,促进阅读的必要性。
但探究式,便是孩子在没有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摸索着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推导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让孩子读《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和《端午的鸭蛋》,这二本书里面有很多章节文段,是重合的,但是读上这二本书,我们能感受到汪曾祺整个人生的意境。他对生活的热爱,他那份淡然从容的心境。
了解一本书,先得去了解一个人,还得了解那部作品所处在的年代,真正地去挖掘作者内心世界。
与作者对话,以作者的角度去阅读他的文字,这个层面,便是一种深度。
自主阅读是一种好的习惯,那么把阅读与学习联结在一起,就需要“探究式”阅读。这是一种方法。在不同的阶段,我们需要把“阅读”的层次做一次提升。
所谓,无法定义的概念,更需要引导和思考。
写在后面:
作为阅读推广者,作为阅读教育者,
我也曾为“阅读”问题而困惑,也为女儿的阅读畏难而焦虑过。
但上次与刘老师沟通后,他说的一段话,让我真正“释放”了。
语文,除了我们说的有技巧,有基础,除了这些东西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就是让孩子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鼓励他们把内心的想法呈现出来,比如写作文,答题,很多孩子都是在通过回忆的方式来进行,就是把老师讲的内容,往上放,看着很用心,很认真,去把老师的“交代”,放在卷面上,通过作业呈现出来。其实,这个很痛苦。(知识搬运)
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让它呈现,但是更多的是鼓励,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同老师讲的内容思考后的东西再去呈现,就鼓励他,大胆的分享,大胆的想象,大胆的放手去写,鼓励这个阅读理解题,虽然老师给的分数不高,但还是一定要去自己写,如果有一天,当他把他内在的这种想法和卷面的内容是通的,语文阅读,就会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台阶。(知识演绎)
如果找不到这种感觉的话,永远是把老师的知识内容进行记忆,然后把它搬在我们的作业和考试中,孩子的语文,就很难上来。
这个反过来说:阅读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大胆的去呈现。结果发现:他读的书多了,就很容易跟老师的方向是匹配的,语文好的孩子都是非常喜欢去呈现,这种喜欢,是愿意去抒发,愿意去把内心的东西呈现出来,比如;分享演讲,做题啊,或者是写作文的这种内容。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