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的陪伴。但是,当下隔代养育的现象非常普遍。育儿路上总会有很多的矛盾,如何解决两代人之间的意见分歧呢,遇到问题时应该听谁的,怎样才能养出健康优秀的宝宝?
育儿专家张思莱在《隔代育儿不是那么简单》一书中明确地指出,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父亲和母亲,而不是隔代人。作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背后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图片张思莱说,自己的女儿平时的工作忙碌,虽然她帮女儿带娃,但是她告诉女儿,孩子出生之后,0-2岁是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阶段。
她强调,孩子2岁之内应该让宝宝和女儿同屋不同床,女儿白天上班虽然很累,每天晚上下班到家也要陪孩子玩一到两个小时。
女儿每天晚上都要等到宝宝入睡之后再谈工作,即便是熬夜也要这样做。每天必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在宝宝的身旁。
周六,周日的时候,夫妻二人也要陪着孩子一起玩耍。这个阶段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会影响宝宝的一生,同样也会影响到父母和孩子的感情。
图片父亲和母亲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责任人,不能把娃推给隔代人或者是保姆。
老人带娃已经是常见的家庭状态,每一位老年人,都没有义务为儿女带孩子。如果说父母的身体状况不好,或不喜欢给儿女带娃,你也不应该有什么意见。
因为培养完自己的儿女,就是父母完成了自己这一代人的义务。很多老人为了照顾孙子,外孙子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儿女的城市。
这也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是因为心疼儿女才这样做。
图片很多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到了晚年不得不到儿女的城市住进高楼,照顾孙子,虽然他们喜欢养鸡,种菜的田园生活。
为了儿孙,只能放弃那世外桃源般的悠哉美好自由自在。无论孙子还是外孙子和老人,都是有血缘关系的。正因为如此,老人在带孩子的这个过程中,也享受到了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生命时报》看到一段话:儿孙承欢本是天伦之乐,但为何身心俱疲?因为这些老人“有回不去的家乡”、“躲不掉的矛盾”……
图片老年人也有他们的生活圈子和朋友,一旦选择了带孙子这条路,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带孙子有难处,有烦恼,不能和自己的老同事,老伙伴们一起出去旅游了。而且两代人之间,还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还有很多家庭是老伴分居的状态。
隔代育儿应该互相理解,忍让,包容,需要两代人彼此谅解,这样才能共同进步。老年人其实更期待着被年轻一代理解,包容,并且温柔地呵护。
我们经常说百善孝为先,其实要互相理解,做好交流和沟通。年轻的父母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表达关心,再指出问题
老一辈人都非常溺爱孩子,比如说宝宝要吃糖,爷爷奶奶们可能就会让娃吃个够,但是大家都知道,吃糖太多对牙齿有害。宝妈们,回到家之后,不要直接说老人不对。
有年轻的妈妈会对老人说:告诉你多少次了,吃糖对宝宝的牙齿不好,怎么还是给孩子吃这么多糖?
图片这样一说冲突就来了,老人会感觉非常委屈,自己辛辛苦苦带孩子出力不讨好,脾气不好的很容易发生争吵。
宝妈应该说:妈妈你带一天孩子辛苦啦,不让宝宝吃糖这个事情我来处理。我同学家孩子前几天去看牙了,还是龈齿,以后少给娃吃糖。
现在严点看着,孩子以后也少遭罪。老人虽然心疼孩子,但是他们能领会到个中的思想,明明知道儿女是在提意见。但是好听的话语,能让他们心里舒坦,更容易接受。
2、陪老人一起学习
现在有很多老年人也会学习一些科普育儿的知识,而且他们都十分谦虚,并且放弃了以前的老一套育儿方式。面对育儿问题,分析得也非常细致。
年轻人如果能够和老年人一起学习实践,相信老一代人也更容易接受新鲜的育儿知识。劝说不如行动,批评老人不如参与,这是年轻人的义务。
图片不要嫌老人学东西慢,比如说老年人用智能手机非常笨,儿女应该慢慢地教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父辈的不容易。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才能把孩子教育得越来越好。
生殖医学中心寄语:
隔代教育,其实也是我们的传统习惯,年轻人不要总是把上一辈子的关爱视为溺爱。有的时候,正是老人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才让娃获得了安全感和自尊。
他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在孙辈的身旁。如果再加上丰富的育儿经验,老人会更好地做好孩子的引导教育。
生殖医学中心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