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生育帮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2日文章,原题:"狗咬人"如何成为大新闻?新闻界有句俗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在河南省安阳市,一个普通的"狗咬人"事件却被拖入了大新闻的热搜榜。
新媒体:普通"狗咬人"事件被拖入大新闻的热搜榜,教训深刻
昨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狗咬人"事件中,有不少人都是被"狗咬"的。事情似乎已经结束。但一个责任明确的"狗咬人"事件拖了这么久都没有解决,一个科级官员违反规定在小区饲养大型犬,还公然在媒体面前否认被狗咬的事实,摆出一副"你能把我怎么样"的蛮横姿态。试想,如果没有河南广播电视总台"小丽求助"栏目的介入和坚持,如果没有小丽无奈的泪水引发全社会的关注,被大狗咬伤的耿某及其家人要想获得索赔,简直比"秋菊打官司"还难。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中国解决基层矛盾的渠道和机制还不健全。其中一个原因是,受害人没有社会关系和背景,而狗主人是行政执法部门的官员,可以高高在上地藐视受害人。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媒体监督的无奈和无力。小李帮帮忙》栏目在河南颇有名气,但即使是10集的节目也无法解决这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是因为主持人的眼泪激发了全国舆论的同情和声援,让当地官员感到压力,才有了官方调查和狗主人的道歉。
这两天,中国媒体纷纷发文询问"狗咬人"事件迟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事情之所以发展到今天,除了养狗人的行为,与当地城管、公安部门不积极履行职责也有密切关系。两个月来,尽管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始终没有得到狗主人诚恳的道歉。回顾整个事件,王某的粗暴霸道令人发指,其单位的隐秘态度也让人充满疑惑。
一场简单的民事纠纷,最终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浪潮,不仅消耗了公众的情绪,而且浪费了公共资源。这一事件的教训不能说是深刻的。说到底,这起"狗咬人"事件的本质还是合法权利与特权的碰撞。特权意识不除,类似事件还会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