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90后,小时候和伙伴们走路上学,学校在镇上,那时候经常会在街道墙壁上看到各种宣传标语,“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只生一个好”“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等等,这些宣传标语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与那个时候的宣传氛围相比,现在局面完全形成了反转。据统计,印度人口明年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目的达到了,但是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完全完成目标。
以前的主流看法是,中国人口太多了,遍地都是人,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应该7亿或者8亿人最好。
现在,8亿的目标似乎越来越近。
但是,如果还按照以前的做法,人口结构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失衡,整个中国将有一半的人是老人,年轻人将会严重不足。于是国家陆续出台了开放二胎三胎的生育政策。
最近,浙江温州龙湾区在谋划一项鼓励生育的政策,家庭生二胎的,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补贴,生三胎的,每月每孩发放1000元补贴,补贴一直发到小孩3周岁。
这是龙湾区建设育儿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出的措施。这些措施能否对当地的生育形成有效刺激呢?
当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对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有奖励措施,退休时每个月可能会几十块钱的独生子女补贴,90后的父母现在还没有到领取奖励的年纪,而二胎三胎的奖励政策都已经出台了。
果然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一些真实的数据是,中国最近几年每年的出生婴儿都在减少,特别是疫情开始的这三年。今年的出生人口也许会跌破1000万,而在十年前,中国的新生婴儿数为1635万。
为什么我们会失去生育欲望?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考虑,生孩子对国家来说是一项有利的事情(特别是就目前来说),国家需要人口,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但是对个人不一定有利,这里说的有利或不利并不是简单的指“利益”,而是一种对自身和下一代幸福的双重考量。
失去生育欲望的人认为,在当代中国,生孩子是一件稳亏不赚的事,因为生育并不一定会增加个人的幸福,相反,它会带来压力、焦虑等情绪,生孩子并不是生了就完事,还需要担起做父母的职责,把孩子培养好,时刻关注他/她的成长。
一个生活在压力环境下的人,活得很辛苦的人,在考虑生孩子的问题时,会想自己的下一代是否会重复自己的生活,因为自己无法为他/她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而如果不生孩子,就会发现,不但自己没有了烦恼,可以快乐地度过余生,而自己的下一代也没有了烦恼,因为根本就没有下一代。
而我们目前正处于这样的生育环境中。当下社会,房价高、工资低、加班文化、结婚成本、养娃内卷、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生育环境恶化。
生育不是一种利益问题,但它是关于人是否幸福的问题,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他/她的生育欲望具有关键影响,经济增长带来的生育率下降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但缓慢下降和不正常的下降不是一回事,北欧有些国家生育率也相对来说会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所以,当代年轻人,把独身作为一种选择。有些人单身,并不是他们找不到另一半,而是他们宁愿独身。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虽然很快,但每个人仍然有很多种选择,其他方式的生活能够为我带来快乐和幸福,去掉了传宗接代的束缚,养育小孩的快乐便不再成为必需品。
当然,更重要的是,一想到找另一半,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需要面对结婚的彩礼,房子,丈母娘,婆媳关系,学区房,等等一系列伤脑筋的事,便打起了退堂鼓。
当下的鼓励生育政策,对部分人可能还是有用的,比如对那些本来就想要小孩,还在犹豫中的人,每孩每月500/1000是一笔还算可以的补贴。对于那些不想生孩子的人来说,这个政策其实没多大用,相对于我们的生活成本,1000元的补贴就是毛毛雨,对昂贵的房价来说更是微不足道。
所以,生育奖励措施针对的是那些考虑过或想生二胎三胎的人。至于不愿意生的人,仍然不会想生。
文章来自www.snsnb.com网站文章来源生育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