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人口危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过程中难以摆脱的梦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专家和学者们沉浸在自满和安逸之中,没有意识到人口萎缩的危机会以爆炸性的速度降临到这片土地上,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他们被急剧下降的出生率惊醒。为了挽救日益倾斜的人口金字塔,中国在四年前开放了第二个孩子的政策。
但四年多后,专家们预期的出生率激增并没有到来,每年新增人口数量攀升缓慢,时高时低,"促生 "政策收效甚微。当初胸有成竹的专家们开始疑惑了--为什么计划生育期间大家抢着要孩子,而现在放开二胎之后就没有了?
当前的中国正行驶在快车道上,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科技......,各方面都在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的巨大飞跃。首当其冲的社会问题是养育孩子,与 "看病 "和 "买房 "并列,这是一个有下限、无上限的费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文化在中国从未过时,每个家长都希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更高的起跑线上起步。
为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出生到自立,每一点都要花钱,每天都在花钱。在早期,父母担心食品和环境安全,为孩子的吃喝花了很多钱,进口奶粉、特殊零食、品牌服装和日常用品,可能要花几百甚至几千。
说到上学,为了把孩子送到教育资源好的学校,家长把孩子从农村送到镇上,又从镇上送到城里,被学区房折磨得够呛。
在培养兴趣爱好时,父母给孩子报了英语班、奥数班、乐器班、武术班、舞蹈班,甚至还有昂贵的马术和高尔夫班,连续报多个班的情况也很常见。毕业后,父母开始给孩子研究买房买车,准备嫁妆......。
有人计算过,在大城市养育一个孩子,按上述水平大约需要300万,如果考虑到房子和车子的配置,超过1000万。
即使在越来越富裕的县城,养一个孩子到毕业的年支出也在3万上下,一个 "在城里买房 "就足以吸走普通家庭的所有积蓄。中国的富人很多,但大多数人的收入并不高,生活也很普通。挣钱能力有限的父母为了养活一个孩子已经精疲力竭,捉襟见肘,甚至需要面对经济矛盾,如果再生一个孩子,谁来支付他们昂贵的教育和住房费用?
自1971年初计划生育政策形成,1982年在全国推广以来,已经有三四十年了。在这三四十年间,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口改革,数以亿计的农民从农村迁移到城镇,从田间到县城到城市,整个社会形成了明显的阶级等级。
经济上,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无数人进入职场成为工薪族,无数人进城打工创业,中国从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的时代进入了贫富高度分化的新阶段,物价也水涨船高,翻了三五倍不止,城市里除了呼吸,什么都要钱。
以社会为导向,中国摆脱了物质的贫瘠,充足的产品供给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最初的 "有东西用就行了 "变成了 "能用好的就好","能追求高的就追求高的 最初的 "只要有东西用 "变成了 "能用好的就好",能追求高的就高。
这样的社会思潮确实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但也带来了很多无形的焦虑,富人家庭期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财富,普通父母无法打破阶层壁垒,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此没有能力的父母想推崇一套精英教育,在培养孩子方面不惜代价,攀比成风。
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成了脆弱的婴儿种子,被期待着孵化出一个个惊喜,让他们走上人生巅峰。三四十年前那种纯粹的自然、自由放养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没有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用父母操心,每天跟着小伙伴们在街上疯玩。
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穹顶覆盖了整个中国,这实际上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他们在生孩子的问题上小心翼翼。
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 "多子多福"、"养儿防老 "的观念,在短短几十年间被飞速发展的社会列车冲得七零八落,现在只能在一岁多的老人口中流传。而年轻人则认同 "多不如精"、"差不如无 "的观点,他们明白,中国有14亿人口,资源倾销严重,最不缺的就是人。
这是一个更好的社会和更精细的分工的结果。人们不再想要更多、更粗糙的东西,他们更喜欢优秀的东西,希望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
"生二胎是个伴 "的陈词滥调不被享受专宠的子女所接受,弟弟妹妹往往被视为抢夺父母之爱的敌人,受到子女的强烈抵制,而子女的反对也抑制了父母生育更多子女的愿望。"年轻人都不结婚,还谈什么生孩子",这是现在70后父母最担心的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从80后开始,中国的几代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没有兄弟姐妹陪伴的情况下长大,进入城市生活后,他们已经离开了传统的家庭氛围,对独立和个人主义更感兴趣。
在一个对婚姻和生育越来越宽容的社会环境中,太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丁克。因此,可以看到,在国家统计中,生二胎的多是70后的老父母,而80后、90后对此不感兴趣。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窘境如出一辙,是文明发展进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导致许多家庭为了 "霸占户口 "而多生孩子,一个男孩可能在他上面有三五个姐妹。这对中国的生育率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过去,人们以体力劳动为生,体力不占优势的妇女被轻视,而体力较强的男子则受到重视。但现在,妇女的劳动得到了解放,她们的脑力也更受欢迎,妇女的能力和社会地位几乎与男子相同,也能养家糊口,带来荣耀。
相比之下,养育女孩的成本要比男孩低得多,因为不需要为结婚准备嫁妆、房子和汽车。这种对养育子女的投资与回报比例的扭曲,正在纠正对生育的性别误解,切断了为了 "生男孩 "而生更多孩子的道路。在短时间内的快速社会发展导致了中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环境问题。
环境卫生、食品安全、激烈的竞争、压抑的生活都成为很多人的隐忧,导致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从长远来看,他们选择不让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 "喝脏水"、"吸霾",忍受混乱的局面。吸入阴霾",忍受纷争的痛苦。新旧观念的交替造就了一个矛盾的时代,但未来终究是属于年轻人的,而年轻人对生育的选择是谨慎的。
全职家庭主妇或全职丈夫在中国并不流行,大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或者为了养家而外出工作。成年人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琐事,所以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 "照顾孩子"。因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婆婆和妈妈成为抚养孩子的主要力量,为年轻人腾出时间和精力去赚钱。
长辈们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和晚年生活,承担了后代的压力,也承担了社会的压力,无疑是需要感谢的,但这种模式不可能长期保持。首先是因为父母会变老,老到不再能照顾孩子,年轻人养孩子的困境就会凸显出来。
其次,当这一代勤劳的、以孩子为重的老人离开后,更强调个人主义的后来者登上了婆婆和妈妈的位置,抚养孩子的重任又回到了年轻人身上,他们偏偏又无法承担。
抚养孩子必须投入,即使到了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也要接送,安排衣食住行,管理疾病和教育。如果孩子们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很可能失去晋升的机会,甚至被淘汰,养家糊口和赚钱的能力直线下降或丧失。
这让年轻人面临巨大的生育矛盾--想给孩子好的生活就用精力去工作赚钱,想多生孩子就抽不出更多精力去工作,而孩子多了,父母原本有限的教育时间就要折半,反而影响教育质量,得不偿失。
这种两难境地使他们形成了 "珍惜现在,远离多生 "的心态。生育是人类生存最伟大的过程之一,不能也不应该用一个词或政策来概括和解决。促进生育的因素很多,而抑制生育的因素更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生育率的下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人口结构的倾斜将对整个社会的运行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但对于一个人口过剩、资源有限的国家来说,相对于让人口不断爆炸,这种社会自然选择带来的缓慢的人口萎缩可能是一件好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岁月,让人口回归到合理范围,人们就能享受到更多更合理的资源和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