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觉不安稳,睡到一半就容易醒,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太热、太冷、太饿、太饱、白天睡觉时间太长等。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因素。
(1)生理因素:由于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神经功能的兴奋和抑制不够协调,容易兴奋,外界的一点刺激就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导致婴儿惊醒,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婴儿的长大,神经系统的功能一步步完善,这种生理现象自然会消失。又如:睡眠肌阵挛是睡眠中的一种生理性运动,任何年龄的人都有可能出现,但婴幼儿的睡眠肌阵挛有时容易被误认为是癫痫发作,这让家长非常担心。
(2) 吃得太多。人们常说 "胃不和,心不安"。有的妈妈不管孩子饿不饿,总是在睡前给孩子加餐,导致孩子感觉不舒服,影响睡眠质量;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有的妈妈习惯于用母乳喂养宝宝睡觉,导致孩子睡觉时奶水过多,腹胀易醒,而年轻妈妈醒来后马上用奶水安抚,造成恶性循环。
(3)疾病因素。儿童肠道寄生虫病是导致幼儿睡眠不稳定的最常见原因。如寄生虫病可引起小儿消化不良和营养缺乏,出现贫血、易惊等症状,早期佝偻病患儿也常出现睡眠易醒。因此,建议在睡前2~3小时喂食粥、面条等固体食物,睡前1小时喂食少量牛奶。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可以在晚上停止进食,使身体各器官得到充分的放松,这样宝宝就会睡得更安稳。
(4) 环境因素。小孩睡觉时,室内光线太强,家人看电视和大声谈话、说笑会干扰幼儿的正常睡眠,容易惊醒;小孩晚上睡觉时容易踢被子,或被子太厚太重,会造成小孩睡觉时过冷或过热,引起烦躁不安,手脚乱动,这也是床上容易惊醒的一个常见原因。此外,蚊虫叮咬和睡眠地点的突然改变也会引起婴儿的睡眠障碍。因此,如果能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自然可以给宝宝一个良好的睡眠。
(5)缺乏某些维生素。除了最广为人知的缺钙外,缺锌或各种维生素引起的精神不安和烦躁,也会引起宝宝睡眠不安,这样也会影响宝宝的抵抗力。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不及时补充维生素D,会影响宝宝对钙的吸收和钙在骨骼中的沉积,患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般认为是由缺钙引起的,其实该病的本质是缺乏维生素D)。患有佝偻病的婴儿往往在夜间容易醒来。现在,家长们都很重视预防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症,在日常的儿童保健门诊中,遇到这些晚上容易醒来的宝宝,都会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