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治疗

2015-07-03 护理保健 350人浏览
先兆流产常常发生在妊娠的早期,仅有少许阴道流血或伴有轻微的间歇性子宫收缩,表现为下腹痛或腰痠。属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范畴。因胎居胞宫赖肾气举载,气血滋养,乃胎元稳固,妊娠得以维系。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主生殖,系胞胎,为孕育之根,冲任之本。而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胞宫络属于肾,司孕育。因此治疗上以肾与冲任为本,补肾固冲任以养胎。李老师将先兆流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瘀血动胎3型。其中以脾肾气虚型最为多见。治疗上着重以肾为本,健脾固肾以养胎。

脾肾气虚型:症见孕后腰痠腹痛,或少腹坠胀感,或伴少量阴道流血,色黯淡,头晕耳鸣,两膝痠软,神疲乏力,纳少便溏,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或兼有月经失调,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治以补肾健脾,固冲任安胎。方用自拟固肾安胎饮。处方:党参、菟丝子各25g,熟地黄、桑寄生各20g ,杜仲、续断各15g,茯苓10g,阿胶(烊)、白术各12g,砂仁(后下)、炙甘草各6g。

肝肾阴虚型:症见孕后下腹隐痛,或阴道少许渗血,腰痠痛,并见五心烦热,烦躁口干,睡眠欠佳,多梦,形体消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治以滋养肝肾,固冲任安胎。方用自拟滋肾安胎饮。处方:桑寄生、菟丝子、阿胶(烊)各 12 g,女贞子、生地黄、旱莲草各 15 g,白芍、麦冬、黄芩各 9 g,玄参 10g。

瘀血动胎型:症见孕后不慎外伤或劳力过度致腰痠腹坠或阴道下血,或素有癥瘕病史,孕后见腰痠腹坠或阴道下血者,舌边瘀点或舌暗红,脉弦滑。治以固肾益气,活血安胎。方用自拟活血安胎饮。处方:当归10g,川芎6g,茯苓、白术、续断各12g,白芍、桑寄生、菟丝子各15g。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早有认识,《诸病源候论》指出“妇人肾以系胎”。《医宗金鉴》曰:“若冲任二经虚损,则胎不成实;或因暴怒伤肝,房劳伤肾,则胎气不固,易致不安。”李老师认为临床上不论分型如何均当强调补肾固冲任,注重肾、冲任与胞胎的关系,使肾精、肾气壮旺,血海冲盛,则胎气自然安固。对胎动不安保与不保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观察临床证候的轻重极为重要,若腹痛、腹坠明显,阴道出血量多,或持续时间长,说明向堕胎、小产发展可能性大,或虽然腹痛减轻或阴道流血停止,亦不可盲目保胎,应注意是否胎萎不长致成过期流产。《景岳全书·妇人规》曰“若腹痛量多,腹痠下坠,势有难留者,无如助其落之,最为妥当。”《济阴纲目》曰“若终不安者,则可下之,免害妊妇也。”

临床上还可借助B型超声波诊断胚胎是否存活。如曾治某妇,妊娠2月余时阴道流血,量较多,伴下腹痛,妇检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B超揭示双胎妊娠,单胎存活。又某妇妊娠4月余,突然出现阴道排液量多,伴轻微腹痛,妇检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B超提示双胎妊娠,单胎存活。此2例患者经辨证内服中药治疗后,阴道流血及排液停止,腹痛减轻。3周后B超复查死胎已逐渐吸收,而存活胚胎继续发育致正常分娩。另1例患者停经52天,伴下腹隐痛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妊娠试验(+),B超提示子宫内未见妊娠征,左附件区探及混合性包块,后确诊为左输卵管壶腹妊娠。故明确胚胎情况再进行保胎临床上是很重要的一环。

有专家曾对64例先兆流产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77%患者是流产后不足1年内复孕,此与堕胎之后冲任受损,气血未充,肾气不实而致胎元不固有关。故有反复自然流产史患者避孕1年后再孕,一般流产后患者亦须避孕半年后再孕,在避孕期间应详细作兔疫、遗传、病原体感染等方面检查,并内服中药调补肾阴肾阳的方剂。脾肾阳虚型患者予口服益真1号冲剂(处方:淫羊藿、续断、枸杞子、黄芪、当归、巴戟天),每次10g,每天 3次;肝肾阴虚型患者予口服益真 2号冲剂(处方:淫羊藿、续断、旱莲草、女贞子、熟地黄、菟丝子),每次10g,每天3次。如此调治,气血充足,形体壮实,为妊娠创造良好的条件;孕后则应节房事,防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