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而言,父母的言辞具有肯定的权威性。因此,一句无意的语句可能让孩子彻底否认自己,导致自卑感。在文化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留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切勿损害孩子。小宇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正在攻读研究生。因为小宇是独生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有出色的知识和能力,甚至超过他们。因此,从小小宇还不大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为他制定发展方向方案。
当小宇刚学会说话时,父母就开始教他英语。到了小宇三四岁时,他们每天都安排得非常充实,比如早晨醒来要练发音,早上念书,中午学舞蹈,晚上学琴。小宇的父母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出色的优秀人才,因此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小宇无论在幼儿园还是中小学,他的每一项课业或者才艺表演都表现得非常优秀,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然而,即使小宇在品行、课业、身体素质等方面每一样才华横溢,他的父母仍然不满意。因为父母给小宇制定的标准是永远争第一。每当小宇拿着成绩单向父母炫耀时,却总是遭到父母的斥责:“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都答不上?那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都不容易!”父母的回应让小宇伤心欲绝,低着头。
小学五年级时,小宇参加学校的朗读比赛,获得第一名。比赛结束后,父母却给了他冷嘲热讽:“你看别人获优等奖的孩子,声音多柔美,神情多当然,比你多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心寒!”小宇听着听着,忍不住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小宇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变得越来越内向、害羞,不喜欢与人交往,课堂上也不积极回答问题。他总是说:“我不行!”或“我不知道!”
如今,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飞黄腾达,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会费尽心思地采用各种方式来塑造孩子,但往往忘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最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压力重重,最终导致丧失自信。
此外,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说:“我家为什么会有了你这么一个不成器的孩子?”或者“你怎么那么笨,你看别人,相比你强多了。”这些话可能是父母一时冲动而说出的让人灰心丧气的话。然而,孩子却很容易把话当作真话。这种话会对孩子产生明显的暗示效果。
当父母一心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时,常常忘记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不必给孩子很大的工作压力,让孩子健康平安地发展。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工作压力过大,那么孩子就像被套上了一层厚重的束缚,从此无法前行,甚至会逐渐丧失自信,陷入不自信的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