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误区埋没孩子天性

2023-12-04 08:43:19 作者:sn_yy 118人浏览

随着电子琴、美术绘画、舞蹈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惜重金让孩子早早地参与其中。广东医学院附设第三医院儿童发育个人行为管理中心负责人邹小兵专家教授指出,由于父母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误解,他们通常使用社会发展上统一的“成材规范”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却衍生出许多不利于孩子发展的错误行为。

误区一:孩子发愣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屋里,什么也没做,只是盯着窗前的天发愣,她通常会觉得孩子是否有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邹小兵认为,孩子发愣也是一种学习,虽然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但也是在一种学习环境中。他详细介绍,学习分为“外显性基因学习”和“内潜在性学习”,前者主要表现为学习英语口语课程,学习某种专业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潜意识学习。他还说,在我们感觉任何东西都没想的时候,人的大脑也在存储、梳理和生产加工一些信息内容,只是是否用观念去勤奋地推行罢了。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
本文由snsnb.com提供 文章来源生育帮

误区二:“封建迷信”智力测试 两岁的圆溜溜在语言能力、动作能力、背童谣、数数等很多方面与同年纪的小宝宝相比,似乎显得有些逊色。妈妈带圆溜溜去做智力测试。面对着较低的检测成绩,妈妈感到非常伤心。邹小兵强调,现在的许多智力测试已经落后于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发展趋势,它们只能测到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损害。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其他孩子速度较慢,到一个新领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等,这些行为都非常容易被父母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详细介绍,这些都是适应能力低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孩子的能力不好,只是他们的一种行为方式。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习一首诗的速率较慢,但她们通常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她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性方式。

文章来源生育帮

话题: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