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发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发作常常以串的形式出现,每串痉挛的强度逐步增强,达到顶峰后逐渐减弱。起初的几次痉挛通常较轻,可能仅表现为短暂的眼偏视或上视,很容易被忽视。然后,躯干和四肢会出现轻微的收缩。这种痉挛逐渐发展,最终会出现典型的“折刀样”、“鞠躬样”或“抱球样”发作。每次发作的次数和强度都不相同,可能从几次到数十次,甚至高达150次。每天的发作次数也不稳定,有时会高达60次。
痉挛发作通常在入睡前或刚醒来后不久发生,发作之间可能伴随着哭闹或躁动,有时还会出现微笑的面容。发作时,患者通常会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潮红、出汗、瞳孔散大、流泪以及呼吸和心率的改变等。发作结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烦躁、运动障碍、反应迟钝等症状,但持续时间通常只有1到2分钟,也有时可能没有明显的发作后症状。
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激素治疗:目前认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最有效且普遍使用的药物。剂量通常为每日25到40单位,通过肌肉注射,持续2到6周。这种方法在控制痉挛和改善脑电图方面具有近期明显效果,尤其是在治疗原发性病例方面表现良好。然而,远期效果难以评估,且可能出现高血压和血钾降低等副作用。
2. 丙戊酸钠:一般剂量为每日15到20mg/kg体重,逐渐增加到60到70mg/kg体重,个别患者甚至可能达到100mg/kg体重。如果没有毒副作用,使用较大剂量的效果更好,但需要注意防止严重肝中毒。
3. 非氨酯和氨己烯酸:这两种药物通常单独使用或作为辅助药物,初始剂量较小,然后每周增加一次,直到获得疗效且没有显著副作用为止。非氨酯的初始剂量为每日15mg/kg体重,维持剂量为45mg/kg体重;氨己烯酸的剂量为每日40到100mg/kg体重。
4. 维生素B6:剂量通常为每日20到50mg/kg体重,分3到4次口服,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每隔3到4天增加一次剂量,共服用2周。如果同时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丙戊酸钠,效果会更好,但可能伴随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和肝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5. 免疫球蛋白:目前静脉注射方法和剂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为每次200mg/kg体重,每隔一天注射一次,共注射3次,间隔时间为3周,然后重复注射。肌肉注射法使用经过低温乙醇处理过的人血丙种球蛋白,每疗程1000到1500mg/kg体重,每日300到600mg,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在病因治疗方面:如果是由于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经过手术治疗后,有些患者即使不服用抗癫痫药物,也不会再发作。有些遗传代谢性疾病,通过补充大量B族维生素,也可以控制发作。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或病因无法解除的婴儿痉挛,临床上主要以控制发作为主。
总的来说,无论病因如何,早期治疗和及时控制发作的效果都是最好的,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文章来源www.snsnb.com网站 文章来源生育帮 文章来源生育帮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