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父母到底是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1、过度养育的父母,中国很多父母过分关注自己的孩子,每一步都怕走错,怕孩子吃了亏,害怕错过每一次好的机会。
2、过度宠爱的父母,中国很多孩子是被二代人爱着,且现在生活的环境,那种爱的方式也逐渐延伸到“物质的给予”。
3、过度放养的父母,这种放养,便是他们心里那种理性,给足他们生活上的一切,却忽略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亲情陪伴。
每一种养育,每一种教育,背后都蕴含着一种“文化问题”,有一种“参照效应”,比如中国的家庭教育,大部分聚集在母亲这个角色里,所以任何一种养育方式,母亲的成分很重要。是“自我”,是“独立”?很大程度上,我们把母亲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毕竟中国文化传统的家庭生活分配关系,以及现阶段生活模式,所以如何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方式,尤为重要。
一、过度养育,让父母失去原本的生活
在做沟通咨询服务的时候,有一次,听到一个四年级的妈妈对我说:“现在下班后,第一时间就得回家,一分钟都不敢耽误,都不敢参加公司任何活动,一回来还得检查作业,错的题目,还得给他讲解,还得默写英语单词和语文词语。”
其实,像这样的状况,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焦虑的状态。
每天回到家,最重要的一句话便是:作业做了吗?做完了吗?你今天准备什么时候完成?
回家盯着写作业,陪孩子完成作业,这已经是我们很重要的事情了。一旦发现,今天作业少,那便可以增加“项目条”,另一条清单便出现在“眼前”。
除了做完学校的作业,还得做我们布置的作业,一环套一环。如果遇到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情绪升级后,那作业必将会急速上升。
在我们心里,每天都有一份给孩子的作业清单, 有一种强迫感,得一项项去完成,要不然,心里那个结,就放不下。一旦那个结,解不开,那种情绪,就无法受控。
我们经常会对自己说:他们的作业真得很少,其它的事情,都没有让他做,每天下午回到家四点钟,到吃饭前,一个作业都没有完成。
但在作业清单后面,我们也加入了兴趣爱好的清单,需要培养孩子的爱好,培养他们各项能力,表达能力,语言能力……
每一张学习清单和能力清单背后,都寄托着我们的希望和心愿。
所以工作之外 ,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孩子了,亲力亲为,全心全意,身心俱备。
而在孩子们的眼里:我们就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父母除了接送我们去学校和培训班,盯着我做作业,给我做饭吃,没有看到他们学习。
有一次,妹妹家的女儿对我妹说了一句话:“你可不可以不要管我,像大姨一样......”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就表明:父母的生活,其实就是“通过孩子”来体现。
而我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曾被圈内好友认为: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你的教养方式不适合我们家的。
可能在亲情圈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养育方式,被误为:我就是“自私”的一个人。
但直到现在,我还是坚信:自己的养育方式。
或许,女儿以后并不能上名校,取得很好的成就,但是,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她一直做自己。这才是最终我对于她的期望。
对孩子的养育,需要我们自己先学会经营生活,我们对事物的选择,对工作的态度,对自我学习的见识,我们将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向孩子们展示出来。
而孩子在成长中,是能看得见,也能学习到。只要我们做好自己,好好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有能力真正帮助到孩子的成长。
记得女儿的一句话:妈妈,你最近好忙,每天都看见你在写东西。
“是的,妈妈在学习,学习是不分年龄的,但是希望你也能帮助妈妈学习。”
相信,这便是最好的学习和养育方式。
二、过度养育,会让孩子缺少基本的生活技能
在被誉为“懒”妈妈的角色时,我心里是开心的。因为我的“懒”,成就了孩子的“自我”能力。
在妈妈圈子里,看到的生活画面是这样的:
1、三年级的孩子,父母蹲下来,帮他剪指甲
2、五年级的孩子,没有帮父母做过一次家务
3、看到自己的房间很乱,没有什么意识?
4、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书包,经常弄丢?
5、与小伙伴发生矛盾,不知如何解决?
6、面对亲人的付出,内心没有感恩情感?
这些问题,在很多父母眼里,会被忽视。他们认为现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这些生活上的技能,并不是他们现在及需要做的,而且这些不是什么大问题,等长大了,他们应该都会了,不需要在现阶段特意去练习。
但,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味的“分数”、“成绩”、“排名”,以及给父母带来的荣誉、地位,而是塑造好的人生品格,比如善良、正直、努力、勇敢、.....这些好的品格,才是真正决定孩子的未来生活。
所以,我们父母需要真正的去帮助到孩子。
一、通过生活技能,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感。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爱,特别是现在都是“二胎”家庭,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去做好自己,得到父母那一份独属的“重视”。但我们给予孩子的赞扬,都是来自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成绩。
一个好友,经常在我面前说:“我们家老大啊,做家务,整理房间,可愿意去做啊,让她做数学题就不高兴,我都不让她去做这些家务事,只要把学习弄好,就好。”
孩子努力去做家务,参与到生活中,是想得到父母的认可。结果,妈妈那一番话,彻底打击到了她。难道,只有做作业,考高分,我在这个家里,才能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吗,只有这样,我才能有价值吗?
这样长期下去,孩子开始自我否定,那份“自信”,如何去建立?她会认为,只有成绩好,我才是有价值的。而做其它,无关学习的事情,那都是“无用功”。
而我们父母,应该把教育的视角,放宽,放大,多关注到成长本身。孩子的生活里,不光只有学习,更多地是在学习与生活中,寻找到自我的价值感。
在生活里,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务里,及时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多赞扬,多鼓励,把生活的言语,放进学习的“拷问”里。
“你今天,独立把书包整理得特别的干净,很棒,相信,你的作业清单,也整理得比较清楚吧!”
而不是,每天一放学回来,“快点啊,到房间去,做作业去,在外面弄什么啊?”
孩子的成长,一定是向上生长。在每个阶段,让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去真实感受自我的价值。
二、通过自己行动,让孩子学会构建自我
在成长中,经常父母问一个问题,让孩子做出选择,他们就没有想法,没有主见。
特别是遇到与小伙伴发生矛盾时,完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一般情况下,就是哭一场,去找妈妈和爸爸,寻求他们的帮助。
他们没有任何解决能力的思维,可能他们成绩比较好,爱好特长比较多,能歌善舞,但在群体活动中,团体协作里,他们只是在等待别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缺乏自主性,一味地等着爸妈来安排,等着老师来吩咐。
上一次,书房有三四个男同学发生嘴角,后来有了肢体动作,当时,一个同学哭了,直接找了妈妈,其它同学也不知道要怎么解决这些的问题。一时间,整个场面无法受控。
这个时候,有一个同学站出来,对那个哭的同学说:对不起,我不应该笑话你,你不要哭了,下次,我给你带,你喜欢的卡片。
随后,其他同学也纷纷来道歉,说出自己刚才错误的行为。主动与同学言和。
那一瞬间,我被那位同学的行为,触动了。在与人相处中,他用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行动,去试错,改正错误,去体验,解决问题。相信,他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也会去思考,去想办法,去规划;同样在处理人际关系里,他懂得感受,理解,宽容。
只有从小学会构建自我效能感,才能在未来的空间里,勇敢且有主见,独立且有行动,去解决所有的未知和潜在的问题。
每一种养育,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人说,每个孩子不一样,每种教育方式也会不一样。
不可否认,孩子的每个阶段的特性,都需要父母用心观察,用心去对待,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养育方式。
我们对待孩子的视角,需要以"长期"为代价。
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分数,荣誉和各种奖项等,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旅程上的每一次“抉择“。
分数,对于升学来说,确实重要,但对于人生来说,它也只是一个小逗号。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每个学期的学习心态。根据每个阶段性的变化,去分析问题,真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到孩子。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到生活里,做家务,和好朋友独立相处,让他们独立制定计划,处理家务事,让他们真正成为家庭中的成员,家庭里的重要事情,也可以让他们发表意见,每一次决定,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相信,拥有了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长时间能力的训练,孩子面对以后学习和生活,会更加应对自如。
写在后面:
记得,朱莉说过:”我们的工作不是把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这条养育之路,只要我们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做好自己,相信孩子的未来,一定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生殖医学中心
本文由来自生育帮
文章来源www.snsnb.com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