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玉米的简介

玉米又名苞谷、苞米、玉蜀黍、珍珠米等,原产于南美洲,后被传至世界各地.如今是全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有的地区以它为主食.玉米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多食玉米对人体健康颇为有利.

玉米营养丰富,营养专家称,玉米所含的“全能营养”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食用,,可以说玉米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黄金主食”.

玉米的品种类型很多,按用途分,有粮用饲用品种、菜用品种(包括糯质型、甜质型、玉米笋型)、加工品种(甜玉米、玉米笋)、爆粒型品种(爆米花专用品种)等.现在又多了一种水果玉米.水果玉米是适合生吃的一种超甜玉米,青棒阶段皮薄、汁多、质脆而甜,可直接生吃,薄薄的表皮一咬就破,清香的汁液溢满齿颊,生吃熟吃都特别甜、特别脆,像水果一样,因此被称为“水果玉米”. 水果玉米有很多品种,都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

玉米的功效与作用

玉米,其脂肪大部分是亚油酸,磷、维生素B1的含量居谷类食物之首,适宜一般人群食用,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

1、丰富的谷氨酸能促进大脑发育,是儿童最好的“益智食物”;

2、所含维生素B族能调节神经,是适合白领的“减压食品”;

3、富含的亚油酸、钙质,能帮助调脂、降压,高纤维含量则使玉米成为很好的“刮肠食物”,能预防中年发福;

4、玉米中富含的谷胱甘肽是最有效的抗癌成分,其所含丰富的维生素E也能帮助抗衰老,软化血管.

5、含有膳食纤维,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作用,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

6、玉米含有的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有效地预防眼睛老化.

7、还有利尿降压、止血止泻、助消化的作用.

8、玉米可降低人体血液胆固醇含量,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中美洲印第安人不易患高血压与他们主要食用玉米有关.

9、玉米胚芽所含的营养物质,有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延缓皱纹的产生.

玉米的营养价值与适宜人群

营养价值

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非常高,为稻米、小麦的5—10倍,而特种玉米的营养价值要高于普通玉米.玉米中所含的丰富植物纤维素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能束缚及阻碍过量的葡萄糖的吸收,起到抑制饭后血糖升高的作用;纤维素还可以抑制脂肪吸收,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改善冠心病、肥胖、胆结石症的发生.

适宜人群

尤适宜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营养不良、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症、脂肪肝、癌症患者、记忆力减退、习惯性便秘、慢性肾炎水肿以及中老年人食用.

孕妇可以食用.玉米可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帮助预防便秘.整根食用时应注意把接近玉米轴部的白色谷胚吃干净,因为玉米胚芽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85%,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有助于胎儿的大脑发育.

产妇可以食用.玉米能够开胃健脾、除湿利尿、降血压、降血脂和延缓衰老,适宜产妇食用.

宝宝可以食用.非糯性的老玉米直链淀粉太高,极易老化回生,很难嚼,不适合宝宝.目前市售的糯玉米棒以支链淀粉为主,质地柔软,煮食很受幼儿欢迎,每周可食用2—3次.一岁以内婴儿不建议直接将玉米作为主食.

但要注意,患有干燥综合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且属阴虚火旺之人不宜食用爆玉米花,否则易助火伤阴.

玉米的食用守则

玉米的美味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吃玉米也要注意一些事项哦.

1、吃玉米时应把玉米粒的胚尖全部吃进.这主要是因为玉米的许多营养都集中在这里.在嫩玉米粒的胚乳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85%,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

2、发霉的玉米不能食用.发霉变质的玉米会产生有毒物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由一系列霉菌代谢产生的致癌物,主要损害人及动物的肝脏组织,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此外,发霉的玉米还会降低免疫能力,所以发霉的玉米绝对不能食用.

3、注意食物的搭配.玉米和海螺一起食用,会引起身体不适;和田螺一起吃容易中毒,用地浆水可以解毒.玉米和小麦一起食用,可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和鸡蛋一起食用,可以防止胆固醇过高;和豆角一起食用,对于脾胃虚弱、尿频遗精、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病人有着很好的食疗效果.

玉米须茶的做法与功效

玉米须茶,做法非常简单,这里有几个方法可供选择:

方法一:把玉米须清洗干净,用开水冲泡即可.

方法二:用玉米须煮水后服用.

方法三:玉米保留玉米须,放进锅内一同煮熟,然后吃玉米、喝汤水.

方法四:和冬瓜一起食用煮汤,这两种都是有利于消肿的食物.

方法五:先将玉米须洗净、阴干,放入盛有绿茶的杯中,冲入沸水250毫升,稍闷一下,即可.有减肥功用.

在中药里,玉米须茶又叫龙须,味甘性平,有广泛的预防和保健用途.由于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被玉米皮包裹着,需要靠玉米须吸收养分,所以玉米须中有很多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它不仅能凉血、泻热,还可祛除体内湿热之气,能够利尿、消肿,制成茶后,就是很好的减肥瘦身饮料.玉米须还有非常不错的降糖效果,广大糖尿病患者只要稍加利用,完全可以“变废为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