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可以明显地改善症状,缓解痛经。对于术后的患者还可以防止复发。
(1)气滞血淤症:经前、经行下腹胀痛、拒按,前后阴坠胀欲便,经血紫暗有块,块去痛减,腹中积块,固定不移,伴胸闷乳胀;舌紫暗有淤点,脉弦涩。
代表方剂:膈下逐淤汤加减。
功效:理气活血,化淤止痛
常用药物: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
(2)寒凝血淤症:下腹结块,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喜温畏寒,疼痛拒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紫暗,或经血淋漓不尽,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紫暗,苔薄白,脉沉紧。
代表方剂:少腹逐淤汤加味。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小菌香、干姜、肉桂、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延胡索、三棱、莪术。
(3)湿热淤结症:下腹结块,平时小腹隐痛,经期加重,灼痛难忍、拒按,得热痛增,月经量多,色红或深红,质黏,带下量多,色黄质黏味臭,或伴低热绵绵,或经行发热;舌质紫暗,舌边尖有淤斑、淤点,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代表方剂:清热调血汤加味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祛淤。
常用药物:丹皮、黃连、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黄柏、红藤、薏苡仁、三棱。
(4)痰淤互结症:下腹结块,婚久不孕,经前、经期小腹掣痛,疼痛难忍、拒按,平时形体肥胖,头晕沉重,胸闷纳呆,呕恶痰多,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味;舌暗,或舌边尖有淤斑、淤点,苔白滑或白腻,脉细。
代表方剂: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功效:化痰散结,活血逐淤。
常用药物: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滑石、香附、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熟地、白芍、海藻、昆布、贝母、三棱、莪术水蛭、荔枝核、夏枯草。
(5)气虚血淤症:经前或经后腹痛,喜按喜温,经色淡质稀或婚久不孕,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无力。
代表方剂:理冲汤加减。
功效:益气化淤。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花粉、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
(6)经过不少患者的临床应用反馈,每天用喜郎中草本护垫3至5片贴在内裤上会阴穴处,经期用喜郎中草本卫生巾每二小时一片,经过一至二个疗程(三个月为一疗程)的使用,92%的患者可以得到不错的调理效果。它使用简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是目前比较好的中医调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