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上火怎么办

哺乳期妈妈上火吃什么

哺乳期的妈妈容易上虚火,一般由于血虚气虚,容易阴虚火旺,虚火是不能够用去实热的食物或药物,否则体质会更加虚弱,这时候就更加需要弄清楚自己身体状况,对症食补才有效,如吃莲子汤去心火,吃猪肝可去肺火,喝绿豆粥去胃火,喝梨水去肝火,吃猪腰去肾火.

但是,哺乳期妈妈有实热时,凉性大的食物或药物如凉茶、莲子心都比较容易损伤阴气,所以哺乳期妈妈最好以不容易损伤阴气的食物比如绿豆水、菊花茶来进行食疗.

1、喝莲子汤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吃猪肝可去肺火

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食疗法:猪肝1付,煮至肝熟,吃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肝喝汤.

3、喝绿豆粥去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食疗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喝梨水去肝火

表现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

食疗法: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5、吃猪腰去肾火

表现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预防及治疗防“上火“的办法

宝宝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其易上火的倾向,但这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就可以达到“未雨稠缪“的效果,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预防的主要措施有:

1. 少食或禁食辛辣,油炸之品.如各种膨化食品,油条,油饼,辣椒,胡椒,生姜,狗肉等.

2. 平时注意护理,避免感冒,以免邪从火化而引起咽痛,目赤,发热等症.

3. 饮食不宜过饱过杂,以免消化不良,食滞不化而郁热.

4. 如常食易“上火”食品,如牛奶,辣椒,生姜等,可以兼食清凉而有健脾消食之品,如莲心、绿豆、山楂、麦芽等,一方面可清其有余之热,一方面可助其消化而除其生热之源,标本兼顾,从而可取得较好的防治“上火”的效果.

5. 如果已有明显“上火”症状的宝宝,如咽红肿疼痛,牙龈红肿,发热,苔黄厚等,除了要注意以上措施外,应及时看医生,给予适当的治疗,以免病情缠绵而影响宝宝的身体和学习.

不要乱吃药,注意清洁小孩眼睛,用消毒棉签从内向外清洁,左右眼用不同的棉签.脸上有湿疹可以用一点湿疹膏.两餐之间给小孩喝点水,母亲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哺乳期妈妈上火怎么办

新妈妈的月子饮食都是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再加上宝宝的降临打乱了妈妈以往的生活节奏,让她们一下子难以适应,所以容易着急上火.哺乳期上火会影响到乳汁,宝宝就容易引发湿疹、口疮或上呼吸道感染.

因为妈妈要给宝宝喂奶,所以一些清火的药最好不要吃,性寒凉的食物也不能多吃.平时吃东西时要注意,不能吃辛辣的食物,不要吃橘子,少吃或不吃热性佐料,如花椒、茴香等,这些东西都容易引起上火.一旦发现上火,应该多从饮食上来进行缓解:

1、适量食用绿豆

绿豆能清凉解毒,清热解烦,喝些绿豆汤或绿豆稀饭,对脾气暴躁、心烦意乱的人最为适宜, 但因其是凉性食物,哺乳妈妈要适量食用.

2、多吃水果

荸荠能缓解哺乳妈妈心烦口渴、口舌生疮、便干尿黄的现象,可以做为水果,也可以配菜吃;杨桃清热生津,内火炽盛、口腔溃疡破烂的妈妈最适合吃它;除橘子、芒果等水果性热发火外,其他水果,如苹果、桃、香蕉等都可以起到清热排火的作用.

3、蔬菜必不可少

白菜可以清热除烦,利大小便.

芹菜能去肝火,解肺胃郁热,容易“上火”的妈妈常食有益.

莴笋质地脆嫩、水分多,可以清热、顺气、化痰.适合肺胃有火的哺乳妈妈食用.

宝宝为什么容易“上火”呢

中医认为,这是由宝宝时期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宝宝时期是未成熟的机体不停地向成熟方面发展,经生长发育达到阴足阳充的成人时期的一个阶段,因此宝宝时期的生理、病理与成人相比,均有明显的差别,年龄越小差别越小.宝宝时期脏腹器官及体格发育未成熟,功能未完善.宝宝生理与成人生理相比,是处于脏腹未壮,精气未充,气血未足,经脉未盛,筋骨未坚,腠理未固,神气怯弱的状态.

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宝宝常处于“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宝宝时期若喂养不当,或因病伤脾,导致脾运失健,纳食减少,营养供应不足不能养脏化精生髓,则精、血、津液亏虚,证见面黄唇淡,发枯少华,皮肤甲错,疳热,方颅、鸡胸、罗圈腿,甚至生长发育迟缓等阴分不足的证候.阳有余可由阴不足不能和阳,则阳浮为热为火所致,同时当热起火炽之时,也随之伤津耗液,使阴分进一步不足,而呈现口渴、唇干、舌燥、尿少,五心烦热等伤阴证候.

宝宝“阳常有余”主要表现在心、肝两方面.心主火,火性热.宝宝无论外感六淫时疫,或内伤饮食积滞,病之初多出现发热、口渴、苔黄、脉数的热证.即使是外感风寒,也常出现恶寒,无汗的表寒证未解,而兼见咽部红肿,涕黄、舌尖红等邪已化热的表寒化热证,或见痘、疹斑上;或见腮肿、肺闭喘憋等热症.若热邪嚣张肝风被扰,或正不御邪,热邪内陷厥阴,心火肝风相扇热极生风,可出现惊风症候.

正是由于宝宝常处于这种“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理状态,所以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长护理失宜,衣帽穿着过多过厚,或辛辣、肥腻、温热食物进食过多,就容易出现手足心热,目赤,眼屎多,口臭,口舌生疮,大小便秽臊味重,心烦不宁,苔浊等“上火”的现象.

临床常见宝宝,扁桃体肿大,遇感冒或进食辛辣油炸之品则红肿疼痛,充分显示了宝宝易从火化的病理特点.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常有宝宝夜寐(特别是才寐后不久)汗出,许多家长以为这是阴虚,其实不然.在以往、衣着不暖,食不能饱.宝宝阴血不足,尚多阴虚而夜寐出汗之证(中医称之为盗汗);但在现代,宝宝常是衣着过暖,饮食过杂过饱,结果食物消化不良而生热以致辞夜寐汗多,故其阴虚者已属少数.不可误以为阴虚而滥进滋阴之品,以致更加影响其脾胃的消化功能.治疗宜用清热再加消食健胃之品,消其食积,清其郁热,则夜汗可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