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生男生女帮 首页 试管婴儿 试管百科 查看内容
shig126

关于试管婴儿,你不能不知道的秘密

2018-9-4 11:43| 发布者: 小玫瑰花| 查看: 2741| 评论: 0 |来自:

自从备孕开始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如何才能快速怀上宝宝。为此,开始了疯狂的求子模式。不仅行动上百般努力,思想上更是高度专注;白天想夜里盼,就连做梦都在念叨宝宝 如此“诚心”这么多年过去了,阅医无数, 可宝 ...

自从备孕开始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如何才能快速怀上宝宝。为此,开始了疯狂的求子模式。不仅行动上百般努力,思想上更是高度专注;白天想夜里盼,就连做梦都在念叨宝宝 如此“诚心”这么多年过去了,阅医无数, 可宝宝就是不来…… 于是乎“医生,我想做试管婴儿?不过试管婴儿,你真的了解吗?

试管婴儿你真的了解吗?

试管婴儿就是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

第一代:1978年英国专家steptoe和E·dowrds定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被称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世界首个试管婴儿奇迹。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人工助孕技术的俗称,是一项结合胚胎学、内分泌、遗传学以及显微操作的综合技术,在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方法中最为有效。它是将精子和卵子置于体外利用各种技术使卵子受精,培养几天后移入子宫,使女性受孕生子。

第二代:1992年由比利时Palermo医师及刘家恩博士等首次在人体成功应用卵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使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国内医学界将ICSI称为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ICSI不仅提高了成功率,而且使试管婴儿技术适应症大为扩大,适于男性和女性不孕不育症。第二代技术发明后,世界各地诞生的试管婴儿迅速增长,每年美国出生的试管婴儿有5万名。

第三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年来,在人工助孕与显微操作的基础上,胚胎着床前遗传病诊断(PGD)开始发展并用于临床,使不孕不育夫妇不仅能喜得贵子,而且能优生优育

第三代试管婴儿

先进的生殖医学研究已将人类生殖的自我控制推向新的极限——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解决的是因女性因素引致的不孕;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解决因男性因素引致的不育问题;而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所取得的突破是革命性的,它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帮助人类选择生育最健康的后代,为有遗传病的未来父母提供生育健康孩子的机会。

从目前的各种文献来看,虽然有争议,但大致聚焦于以下几点:

试管婴儿的几个弊端

1、现代人工辅助生技术—试管婴儿,使精子失去了优胜劣汰竞争机会,可能将带微缺失的Y染色体遗传下去。容易造成流产死胎,先天畸形等缺陷。

2、如果女性身体不具备孕育条件,比如内分泌紊乱,黄体功能不全,有过流产史。即使施行试管婴儿手术成功,也可能造成流产。

3、可能出现伦理道德问题。地下精子库的不规范增加了人工授精的许多伦理问题。有些机构对精子没有严格把关,精子来源不明。无法保证胎儿质量。

4、增加了多胎妊娠风险:多胎妊娠的孕妇并发症多,早产发生率及围生期死亡率高,属高危妊娠范围。所以医患双方都希望得到单胎,最多是双胎妊娠。

5、成本效益高,即获得每一个后代的成本高:做一次人工受孕需要2-3万人民币,受孕率15﹪。多次的话,受孕率能提高至37%左右,甚至更高;

6、对女性生理的干扰较大。刺激排卵导致卵巢反应低下,易出现于卵巢功能早衰,年轻女性于40岁以前闭经、卵巢不敏感综合征。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少尿、腹水、胸水、电解质紊乱、高凝状态、肝肾功能损害、血栓形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发生率为0.6﹪-14﹪。

7、通过人工受精制造的试管婴儿比自然受精得来的婴儿出生时罹患脑瘫的几率高3倍。

影响IVF-ET试管婴儿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

1、女性年龄大于40岁者受精率低而且流产率较高;

2、对超排卵反应;

3、采集的卵母细胞的数量和质量;

4、精子的质量;

5、ET的数量及质量:ET数量一般不要超过3~4个,否则临床妊娠率将明显降低;

6、子宫对孕胚的排异反应。

如果急于怀孕生育的话,建议您到南宁协和医院先做个不孕不育的相关检查,据悉,该院的检查报告适用于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评估,检查结果在上海同济医院生殖中心报告互认,患者无需重复检查。然后通过短时间的调理达到符合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最佳身体状态,再通过上海同济医院在南宁协和设立的“试管婴儿绿色通道”即去即做的优势,实现快孕计划。这样花费较少,速度快,还可以提高受孕率,可以尽快解决您们的怀孕生育问题;不论精子多少,活力如何,只要有精子就有解决办法的;精母细胞或者幼稚精细胞甚至未成熟的精细胞也有部分是可行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 不孕不育
  • 健康备孕
  • DNA
  • 幼儿健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