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儿童素质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健旺的心智、健全的人格;其次是让学生具备聪慧的大脑、良好的智能,同时还要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儿童素质教育的现状,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

儿童家庭教育分析

1.家庭教育的优势特点

(1)奠基性强.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最先熟悉并模仿的对象是父母,在父母的关怀爱抚中,认识世界,陶冶人格与情操.事实证明,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比较容易.因此,家庭教育是一项奠基性工作.

(2)感染性强.家庭成员之间一般都具有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子女对父母怀有深切的依恋、爱戴之情,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子女对父母有一个特殊的信任感,父母的教育与批评,从感情上容易接受,而子女通常也愿意以好的行为来取悦父母.父母对子女情感的熏陶作用,是难以用其它方式所代替的.

(3)针对性强.家庭教育往往是以了解子女为前提条件,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最了解子女,因此也就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2.家庭教育的缺陷

(1)组织性差.家庭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权和很强的独立性,几乎没有严格的组织性.

(2)系统性和计划性差.家庭教育一般没有什么固定的内容,往往以家长的好恶为标准,较为随机和分散,没有计划性,基本都缺乏系统性.

(3)可控性差.由于家庭生活的内容相当复杂,有些内容是积极有益的,而有些内容可能是消极无益的.特别是有些复杂的家庭情况,往往在孩子面前难以控制和回避.

(4)目的性差.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盲目性太大,随意性强,明显缺少目的性.

(5)重智轻德.不少的家长过分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重视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了对孩子的基本行为规范的培养,缺乏严格的行为规范,结果娇生惯养,甚至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

(6)方法不当.溺爱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不良的心理发育埋下了最初的种子.由于家长这种溺爱,孩子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进而发展成“任性”、“要挟”,形成人格的偏执,对己不克制,对人不尊重.

儿童学校教育分析

1.学校教育的优势特点

(1)计划性强.学校教育有明确目的和计划,有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教多长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严格的计划,决不是盲目随意的.

(2)系统性强.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全面、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促其全面发展;而且,学校在每一方面教育中,其内容都是系统的、循序渐进的.

(3)组织性强.首先,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并配备了各种教学与活动用的设施设备;其次,教育活动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如班级、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内进行,并按照一定的规范与规则,组织性强.

2.学校教育的缺陷

(1)负担过重.繁重的课程负担和频繁的考试,使学生难得喘息的机会,心理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疲劳状态,学生有压力大、负担重的感觉,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教学内容缺欠.教学内容中很多学校缺少心理健康课程,在心理上缺乏必要的辅导和规范的训练,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难以及时纠正.

(3)无场地和必要的设施.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学校没有充裕的活动场地,校园比较窄小拥挤,孩子没有玩的地方,也没有玩的内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过于单一枯燥.

(4)过于规范化的教育,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人们通常认为,孩子在校园里玩是不务正业,教师言传身教给孩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加上沉重的学习负担,压抑了孩子的天性.

(5)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并非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所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它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或唯一标准,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甚至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儿童社会教育分析

1.媒介、社区组织教育的优势特点

媒介、社区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亲和力强.尤其是儿童伙伴,感情真切,行为一致,互相信任无猜,互相依赖,互相支持,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

(2)从众性强.他们有着不成文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群体压力大,因而使其产生从众行为.

(3)传导性强.小伙伴群体交往密切频繁,感情融洽和谐,畅所欲言,信息沟通快,传递灵敏畅通,“传导”作用强.

(4)有自然领袖.小伙伴群体一般都有自己的“权威核心”人物,并为成员所公认,这种“自然领袖”威信高,对成员影响大,号召力强.

(5)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性.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具有微社会教育性,无论什么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达成社会共识.

2.媒介、社区教育的缺陷

(1)自发性.男孩好玩,女孩追星,情趣相投,便自发地结为伙伴群体,因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引导.

(2)排他性.在自发状态下结成的伙伴群体的本身,就具有了自己的好恶心理倾向.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又往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往往“以伙伴画线”.

(3)不稳定性.由于自发形成的伙伴群体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往往只靠心理、兴趣、行为等的一致而结合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的发展,认识的深刻,往往会发生摩擦或心理分歧,从而导致“散伙”或变更人员.

(4)利弊两重性.儿童伙伴群体是一种内在趋向心理作用于行为的表现,构成这种行为,对少儿来说是正常的、自然的,合乎青少儿心理发展的特征.但究其本质都存在着好坏利弊之分,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利:因为青少儿一般都有强烈的进取心,因此对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结伙”完成,这对青少儿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所谓弊:由于青少儿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只凭自身情趣相投的“结伙”,往往容易受不良行为及思想的影响.

(5)整体性不足.社会实践活动或社区教育活动,由于内容、时间、地点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使得部分或少数少儿不愿或不能参加,难以达到面向全体,缺乏整体性.

儿童素质教育的原则

“三性”原则

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应始终体现“三性”:

①主动性.充分发挥青少儿的主动性,少年儿童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热情与创造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

②实践性.素质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实践,通过实践,将外界的知识、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

③导向性.通过正确的导向,使少年儿童从小就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寓教于乐原则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好动,还给孩子一个玩耍的童年,在玩中培养良好的个性;让孩子进入运动的天地,塑造健康的体魄与人格;给孩子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益智开慧,在特设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与自信心.

合适的心理辅导原则

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积极心态,永远微笑看世界,学会“快乐人生三句话”:

①面对困境与失败,培养孩子一种“太好了”的良好心态.人有两种心理网络:一种是恶性网络,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心理上反映出来的是“太糟了”、“真倒霉”;另一种是良性网络,遇到困难与问题时,抱有积极的态度:“太好了,我又多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后者常把负效变成正效,把弱势变成强势,把坏事变成好事,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永远有一种成功感,因为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快乐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的内心感受.

②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孩子一种“我能行”的良好心态.“我不行”是一种反向的负信息,一个青少儿如果总用这种信息来暗示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不知不觉地塑造出来.而“我能行”则是一种正信息,总用正信息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就不知不觉地塑造出来.“我能行”三个字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让那些平日在父母身边“软弱无能”的孩子变得十分能干;让那些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孩子增长了勇气和力量.因为,面对困难和挫折,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③面对他人与社会,培养孩子一种“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的良好心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