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

粮食的概念定义及分类

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粗粮类和稻谷类三大类.

狭义的粮食单指禾本科作物(cereal)的种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荞麦种子).广义的粮食还要包括马铃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茎部.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大类谷物(grain),包括麦类、稻谷、粗粮(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的粮食,包括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中国在先秦即有五谷之说,指稻、黍、稷、麦、菽物种作物,其种子称作稻米、黍米、粟米、麦粒、菽豆.

自1994年起,中国把粮食定义为五大类:

1、小麦;

2、大米(实际上是按照脱粒后的原粮即稻谷统计);

3、玉米;

4、大豆;

5、其它.进一步细分包括:

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芋头作为“蔬菜”计算,木薯作为其它作物计算.城市郊区以蔬菜种植为主,所产的马铃薯的产量统计在蔬菜内.

其它谷类,包括禾本科作物大麦、黑麦、燕麦、黑小麦、谷子、高粱、糜子等,以及属于蓼科的荞麦.

杂豆,包括黑豆、青豆、绿豆、红小豆等,不包括作为蔬菜的豆类.

统计粮食产量时,豆类按去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按5千克鲜薯折合1千克粮食计算.其它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国外粮食概念,因地制宜,与中国有较大出入.

粮食危机知多少

粮食危机是指因粮食供应不足造成的人类困境.

近年来,国内粮食价格不稳定的状况时有发生,世界粮食危机也开始如火如荼,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热衷于将其归咎于中国,称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消费的牛肉越来越多,而生产牛肉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更有甚者,将"成百万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可悲的是,这种极为荒谬的逻辑也成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依据",推波助澜,狂热炒作.

那么,造成此次世界粮食价格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官员王晓东说,中国并不是世界大米、小麦、粗粮和肉类产品的主要贸易国.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满足了自身消费增长需要之余,还向国际市场上出口了大米、小麦和肉类产品.虽然中国是粗粮的纯进口国,但中国的进口量远小于欧盟、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家,近两年来进口量也没有出现激增.而澳大利亚等传统出口大国的出口量因为干旱而锐减,欧盟的进口在2007年出现了激增.

第一、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突破历史水平,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造成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肥料和柴油价格的上扬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

第二、不利气候因素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下降.

第三、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美国、欧盟和巴西等国将大量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传统农业出口大国的农业生产格局并降低了出口.

第四、美联储的不断降息,房地产市场低迷等都释放了大量的投资资本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由于市场预期国际农产品价格将维持高位,自去年11月以来,已有400多亿美元进入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炒作.

第五、由于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持续上涨,导致一些传统的粮食纯进口国,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加速粮食进口,以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一些出口国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也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短缺和市场恐慌.

第六、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严重扭曲了贸易,人为压低了国际农产品价格,致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粮食生产者和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生产其他经济作物,致使许多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严重不足,大量依赖进口来维持国内粮食供应.同时,多年来,自由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的传播也钝化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自身农业生产的愿望,天真的认为世界粮食供应永远是充足的,可以完全依赖便宜的进口来替代国内生产,这也是许多国家对这次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准备不足的潜在原因.

粮食安全现状的一些思考

世界银行专门进行了关于中国长期粮食安全的课题研究,认为中国在2020年的粮食需求量约为6.97亿吨贸易原粮(相当于6.08亿吨加工粮食),其中90%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土地和水利发展的投资而在国内生产解决,另外的10%则依靠进口,进口量约为6000万吨.主要粮食出口国完全可以在不大幅度提价的情况下供应这些粮食.

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2020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指标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处于这一危机的阴影之下.相关研究初步发现,粮食安全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将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比2005年下降14%-23%.研究亦指出,如果夜间温度升高1℃,水稻将减产10%.再者,受气候变化影响,温度升高将加剧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干旱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缓慢或甚至停止,造成欠收或绝收.气温升高同时对害虫的繁殖、越冬、迁飞等习性产生明显影响,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

粮食的价格趋势

粮食的价格不稳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近年来,社会各界开始对此产生广泛关注.

中国产业洞察网数据显示近年来由于玉米价格不断走高,国内玉米供应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有时甚至出现抢粮局面,不少农民改种玉米.但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和玉米丰收,2012年秋季玉米上市后价格持续走低,而且购销不旺.,2013年开春以来,东北多地都出现了卖粮难的问题.

很多种粮大户由于年前玉米价格一直较低,很多人想等到年后价格高点再卖,现实却是市场上玉米价格越等越低.开春了,往年早该卖出去的玉米仍然堆在房子和院子里.

在面对气温升高,玉米霉病的风险下,很多企业收购意愿不高,在玉米价格一再下滑的情况下,国家启动了临储收购,但不少农民很难享受到国家临储收购的实惠,粮贩子趁机压级压价,玉米的销售价格掉到了1.3元/公斤左右.

价格下降的同时则是成本的持续上升,据调查数据显示,玉米种植成本同比上涨增长约为16%,每吨收益却比上年减少165元.

玉米价格的急跌导致部分地区玉米价格跌破临储托市价.对此,中储粮表示将加大在东北地区的收储力度;随后,东北各地临储相继展开敞开性的收购.

有分析人士对此认为,临储收购已经导致粮价企稳,价格下跌空间已经有限.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近期临储收购东北粮源对市场有一定支撑,但就目前东北产区购销情况而言,短期内粮价走势依旧不容乐观.分析师刘石表示,托市收购有一定的指标,一旦指标完成,农民手中的很多粮食就由小商小贩来解决了,他们就会压价.

这几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粮食价格上行的时候,农民不着急,甚至会有惜售的情况,以期待在更高的价格出手,相反,当粮食价格有回调预期的时候,农民就会急于售粮,出现一窝蜂的拥挤现象.

粮食市场逐渐放开,在农民与收购方的价格博弈过程中,农民应该补上“市场”这一课,学会科学选择卖粮时机,首先心里应该有个合理的预期价格,事先算好账,每亩地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什么样的价格就能赚到百分之多少,一旦到达自己的心理价格了,就可以果断出手.不必跟风,不必一味比较去年前年的高价,因为粮食也是商品,价格必然有波动.

世界粮食日

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世界粮食纪念日,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旨在提醒人们关注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

我国国家粮食局将在当天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友情链接: